名家专栏

“疫”起自我诊断/陈绣茗

疫情反复,企业营运障碍重重。

这场与病毒的战斗,跟武器战争一样血淋淋,每日阅读病情数据,实在痛心不已。

如今能指望的,就是“自律”二字,不要轻易冒险认为病毒不会看上自己。除此,可能真的别无他法来杜绝病毒的传播。

这段期间,业主可以趁着营运缓慢的当下进行一场自我诊断。

以下一些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诊断问题,以供参考:

(A)财务健康

●是否有编制能够显示每月预计销售额与费用的年度预算,以协助指导与控制企业的营运?

●是否在下个月15日之前就做出当月的损益表,使管理曾能迅速比较预期与实际的状况?

●是否让重要的部属分享财务报表和结论,以使他们成为你的成功贡献更大的力量?

●是否清楚的辨别报表中那些项目属于营业费用,哪些项目直接着随着销售量而改变?

●财务报表是否能显示出不同的产品、部门或不同类型的顾客之获利状况?

●是否知道投资回酬如何?

●是否知道投资回酬和过去的成绩和业界的标准比较情况如何?

●是否知道针对通货膨胀与导致售价、原料购买成本与工资之改变做了调整之后,企业获利状况如何?

●是否知道每年投资金融市场、股票、房地产等的特定投资回酬率?

●公司投资于营销、新产品与新设备的资金是否比在投资薪资、红利与营运费用的资金超出许多?

●是否有编制明确的策略性预算,明白列出每年要投入多少资金在长期利益为主的项目上?

●是否稽核所设定的策略与资本费用,以测定最初所做的假设是否合理?

(B)企业生命力

●是否在公司张贴一张完整的组织结构表?

●是否有编制员工手册?

●是否有定期召开管理层会议,并且控制得当而且是有效的会议?

●是否有召开会议,让所有员工沟通工作的进展与计划?

●对于每一个高阶职位(包括业主)是否有安排二、三位可以接替的候选人?

●员工年龄分布是否平均,是老年化还是年轻化?

●是否愿意更换自己的部属或者调动其职位?最近几年是否曾经如此做过?

●是否为你的重要部属安排了正式的发展计划?

(C)策略效能

●是否了解公司生产的经济规模在那里?也是产量多少时成本最低?

●当公司的人收到竞争性的情报,诸如竞争者的产品目录、广告、信用报告书时,是否给予报酬?

●基本策略目标,例如采低成本、低价位;或高成本、高价位;或满足某一明确区隔的市场之独特需求等是否明确?

●竞争者是否确知你对自己的业务非常认真,并且决心要赢,即使必须付出相当的费用或代价也在所不惜?

●管理层对于你的行业与市场有多吸引人,它们是否不断在成长,针对新的市场在哪里、竞争有多激烈等议题,竞争者是否与你有相同的看法?

●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最好方向——新产品/服务、新市场、兼并或其他,是否做了明确的决定?

(D)文化意志力

●企业是否有方向感,或者具备企业存在意义/理由?

●是否有一套将员工、客户、供货商、投资人与团体的目标管理哲学?

●企业员工是否真心愿意去尝试新事务、犯错、或甚至反对你?

●企业设备给人的感觉:是否像忙碌而充分发展的工作地点,而不像是美术馆、呆板的实验室、或差劲的小工厂?

●管理人是否以身作则来带领员工,并且提升所有员工诚实美德?

●对于绩效优良的员工,是否具备一套完善的奖励制度?

●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是否具备一套技能加强制度或应对政策?

●是否不定期在一项重要/困难的工作成功完成之后,与公司的成员庆贺一番?

(E)业主自我状态

●为别人设定的目标是否有可能达成?

●是否透过董事会或其他同僚来评估自己?

●是否从业务成长快速的会计师、律师、银行家等当中寻求杰出的顾问?

●是否定期(每三、四年不等)正次检视与重新考虑你的顾问团?

●是否与其他企业领袖借着参加社团活动或培训课程,以寻其个人与企业外的成长和激励?

反应

 

财经新闻

狮城企业控制成本 关键职位拟转移至大马泰国

(吉隆坡26日讯)调查指出,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部分新加坡企业有意把一些重要职位转移到大马和泰国等成本较低的国家。

新加坡雇主反映,过高的薪资和福利期望、缺乏行业经验和应征人数不足,是招募人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 

今年该国已有46%企业转向招募合约员工,其中超过80%的合约为期至少6个月。 

根据华德士2025年全球薪资调查报告,明年新加坡雇主计划增加对人工智慧等科技投资,并为员工提供相关培训,以提高工作效率。 

报告预测,新加坡的科技与转型、银行与金融服务、会计与金融,销售与行销产业,明年将出现较大人才流动,最有可能涨薪的行业是供应链和采购、会计与金融、银行与金融服务。 

对加薪不抱希望

由于地缘政治紧张、营运成本成长和经济前景不明朗,新加坡约一半的专业人士对于明年能否加薪,表示不确定或持悲观态度。 

计划留在现有岗位的专业人士对涨薪期望不高,53%的人不确定或不认为明年将加薪。

不过,华德士预测,明年他们的薪资仍可能调高2%至5%,以应对通膨。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