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首相下的马中关系/李兴裕
马来西亚最高领导层在塑造马中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种关系自明朝和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国时代起,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培育和发展。马中两国现代化的关系,始于第二任首相敦哈吉阿都拉萨为马中建交作出的模范贡献,为马中双边关系正常化的里程碑奠定了道路。
从20世纪80年代、1990年代到2003年,第四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加大了大马加强与中国关系的力度,重点关注经济合作和投资。当1997至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人评论说,马哈迪赞赏中国阻止人民币贬值压力,帮助亚洲经济复苏。
马来西亚与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发展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大马于2001年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协议于2003年11月5日签署,随后于2008年升级为ACFTA 2.0,目前正在谈判ACFTA 3.0,预计于今年底签署。.
在拿督斯里纳吉2009至2018年担任首相期间,马中双边关系与合作交流深入及提升,于2013年升级为全面策略伙伴关系。纳吉非常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两国在工业/制造业、汽车、交通、资讯、通讯与科技(ICT)、教育与金融服务等领域扩大了经贸合作。
团结政府自2022年11月底上台以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已两度访华,并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强在今年马中建交50周年之际,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2023年,马来西亚对中国的最高互访次数为12次,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最高互访次数为6次。 两国都谈到了对双方同样重要的各种双边、区域和国际问题。

大马最大贸易伙伴
2023年,大马通过与中国签署多项了解备忘录,取得中国总额1894亿令吉的投资,涵盖原产品和农基工业(如油棕、橡胶、生物柴油、榴莲、食品安全)、汽车(电动汽车和高新科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TVET)领域合作、科技和疫苗研发技术、仓储物流、垃圾发电等领域合作。
在互联互通方面,两国同意加强旅游合作及增加两国之间的航班频率。马来西亚和中国分别从2023年11月和12月开始豁免彼此公民的旅行签证要求,预计将促进双边旅游活动的增长。今年1月,上海航空和中国东方航空宣布将增加往返大马和中国两地的航班服务,并承诺每周至少有62个航班。
过去数十年来,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特别是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2001至2010年间,马中两国双边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19.9%,达到平均每年906亿令吉;2011至2019 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8.9%,达到平均每年2392亿令吉。2020年爆发的冠病疫情无阻两国贸易增长势头,2020至2023 年期间,贸易总额每年增长9.2%,达到平均每年4353亿令吉。
目前,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自2009年以来持续增长。
2023年,马中双边贸易额占大马对外贸易总额的17.1%(2010年为13%,2001年为4.7%),2023年对中国出口占大马出口总额13.5%(2010年为12.5%,2001年为4.4%) 。2022年,大马是与中国贸易额第二大的东盟国家。
大马对中国的主要出口项目仍以电子电气产品、棕油、石油与天然气及塑料制品为主,2023年首11个月,大马对中国出口总额为1023令吉(占大马出口总额的58.6%)。
制造业受益中企投资
大马也受益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制造业。
2015年,中国是大马制造业第13大外国投资者,此后连续5年(2016至2020年)成为最大外国投资者,然后在2023年跌至第三位(2022年排名第二,2021年排名第三)
其中包括中马钦州产业园(CMQIP)姐妹园马中关丹产业园(MCKIP)、私立大学、厦门大学国际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华为技术、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宝腾、马六甲皇京港、关丹港口扩建计划、数字自由贸易区、新山森林城市、金马士新山双轨火车铁路项目、东海岸铁路(ECRL)等。
大马的中国游客也稳步增长,从2000至2008年期间平均每年约61万5900人次游客,到2009至2019 年平均每年约190万人次游客,更在疫情之前达到 310 万人次的高位(占 2009至2019 年游客总人数的 11.9%),创造外汇收入153亿令吉(占总额17.8%)。
疫情后,截至2023年9月,中国游客人数已逐渐恢复至100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 7.2%)。
前景如何?两国须继往开来,在过去稳固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合作共赢的新伙伴关系,打造永续发展的绿色社会,造福两国人民。
5大新目标加强合作
马中必须继续深化双边经济合作及外交努力,促进更密切的合作,受益于新的未来进步和发展。当前,马中关系正处于策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制定新的目标和重点,推动两国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第一,深化互信,维护马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在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贸易体系深刻变革的时代,马中有着许多共同目标,如促进和实现永续发展,推进贸易、技术、能源、气候变化等关键领域的务实合作,以及在多边贸易协定下进行协调。
第二,两国都致力于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开放合作,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持续发掘两国双边关系增长潜力,致力于为各方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还有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释放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和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活力。 马中签署《扩大和深化经贸合作协定》修订第一份议定书,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第三,马来西亚正处于经济和工业转型的道路上,工业结构需要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并在高科技电子领域、数字经济、绿色投资、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新兴能源领域,例如氢和电子甲烷;智慧农业和医疗保健行业。我们相信,鉴于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化和自动化方面的进步,中国可以提供很多东西。两国可以加强金融合作,并扩大本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此举可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第四,双方可以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和泛亚互联互通,维护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稳定。 双方可升级马中货运设施,提高运力,加强海运、航空物流合作,推动陆海航线发展。东海岸铁路(ECRL)目前正在建设中; 并展望了重新审视隆新高铁建设的前景,以及探索连接中国-寮国铁路及中国-泰国铁路、连接泛亚铁路网中线的长远目标。泛亚互联互通策略,不仅促进联动发展,也加速区域一体化。
第五、马方要继续加强同中方在研发科技、教育、旅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
视频推荐 :
美国制造2.0/Project Syndicate
作者:托德·G·布赫尔茨(曾任老布什政府白宫经济政策主管、老虎对冲基金董事总经理)、迈克尔·明德林(专注于能源和企业软件的风险投资和成长型股权投资者)
从美国两党对自由贸易的同样不屑一顾可以看出全球化正处于奄奄一息状态。在11月总统大选之前那段时间两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贺锦丽似乎都对关税持欢迎态度。
这种倒退对世界其他地区构成的危险要比对美国更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从2016年开始实现了显著反弹。在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在那年展开激烈选战后,美国在经济增长、生产率和股市回报方面都超过了其他七国集团国家。
与其伙伴相比美国看起来更具活力,抵御贸易风暴的条件也更完备——毕竟有着3.4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出口仅占美国GDP的11%,但占德国GDP的近50%。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其庞大低成本劳动力从全球吸纳了大量工厂就业岗位,而如今美国的高管们发现该国严苛的制度和不断上涨的工资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美国丰富的能源资源以及硅谷、奥斯汀和罗利-达勒姆的创新中心正在为“美国制造”这个选项注入新的活力。
全球化的道路
历史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参考。1944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美英和加拿大军队正在诺曼底海滩发起猛攻,而太平洋舰队则夺回了几乎所有日占领地。那么在硝烟散尽后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美国通过推动自由贸易来向盟友和曾经的敌人们赠送了一份战后大礼。尽管拥有足够军事力量和制造实力来维护帝国统治,但它却选择了经济开放。美国政府召集各国财政部长在布雷顿森林制定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并开放了进口边界,允许美国消费者购买索尼袖珍收音机、福士伟根甲壳虫汽车等商品(当然同时也采取了一些保护主义措施)。
美国为何选择这条道路?两个字:冷战。着眼于下一场冲突的美国政府开始下一盘经济大棋——当时苏联人还在琢磨如何摆棋盘呢。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团队运动,为此美国必须招募更多队友。
屡创经济奇迹
这一政策与该国近代历史南辕北辙。美国本可以回归将2万多种商品的平均关税提高了60%、使本国进口减少了三分之二的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保护主义政策。然而一些非凡的事件发生了。美国海军部署了超过6700艘船只来确保航道安全,全球化得以重生。各国可以专注于生产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商品并获取国内无法获得的产品。不久之后德国人、日本人以及后来的韩国人便创造了经济奇迹。
世界因此变得异常富裕。全球GDP从1960年的约1兆美元飙升到2022年的超过100兆美元,而全球极端贫困率从54%下降到10%以下,预期寿命则从50岁大幅增加到73岁。
然而这个“美国治下的和平”在冷战结束35年后已经失去了光彩。海军的规模缩减到只剩296艘军舰,圣路易斯和巴尔的摩等昔日的大城市也因制造业迁往中国和墨西哥而日渐衰败。
中国的崛起
在民粹主义政客和陷入困境的选民眼中,全球化似乎更像一架特洛伊木马而不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支柱。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这个众人眼中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崛起。
但中国经济将超越美国的预言并未实现。事实上自1990年代初以来该国的劳动力成本已增长了5倍,而且现正面临着比罗马帝国更严重的人口崩溃。

美国复苏
而另一方面美国却在经历一场复苏。鉴于冠病疫情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美国的工业建设支出在2020-2022年间翻了一番,而且还会在2022-2024年间再次翻番。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和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正在成为半导体制造中心,就连底特律也再次焕发生机。
油页岩革命带来的低能源成本连同各类先进工业技术重塑了美国经济——很少有人能在世纪之交时预测到这一点。这种复苏也展现在了金融市场上,过去十年中那些专注于资本品的中小型企业的股价表现要优于大市。
在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市场动荡、流动性挑战以及乌克兰和中东战争的影响下,当今的投资者难免会感到紧张。但随着21世纪经济故事的逐渐展开,美国不仅抢尽了风头,还主导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能会迎来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