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复苏路挑战大/Project Syndicate

习近平即将在本月召开的中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连任三届的国家主席。

而这也赋予了我们一个绝佳时机,去评估他在过去十年间的经济政策记录并探讨一些能在下一任期提升经济表现的明确举措。

当习近平在2012年就任这一中国最高政治职位时,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前面十来年GDP都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但经济放缓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自2008年以来GDP增长率确实几乎每年都在下降。

此外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1990~2000年间基尼系数上升了13%,到本世纪初中国的不平等程度首次超过了美国,这也是自1978年改革以来的头一回。

与此同时,污染几乎正在扼杀中国。2013年时北京每立方米空气中平均含有102微克PM2.5颗粒,而一直背负空气污染恶名的洛杉矶PM2.5读数也只有15左右。

中国城市居民对与污染相关的心肺疾病和早期死亡现象怨声载道。由工厂、农场和矿场废水导致的水污染现象也困扰着中国。在农村地区整个村庄和城镇有时不得不迁往异地,因为当地水源已经被不可逆转地污染了。

劳动力减少

中国的劳动力也在逐渐减少。每个妇女生育近6个子女的历史高峰生育率,在1970年代开始下降并在2000年达到目前不到两个孩子的水平。

中国的工作适龄群体从1970年占总人口的80%,缩减到2012年的仅37%。65岁以上人口比例翻了一番,从1970年的4%增加到2012年的8%。这些趋势都使政府陷于两难境地。

虽然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总人口不进一步膨胀,但他们也需要保持年轻工龄人口的供应,以支撑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

而社会不满情绪则不断上升,根据一项民调指数,公众对政府腐败的感知在1991年至2012年间翻了一番。2014年约有1300起罢工事件被记录在案;2016年时这一数字增加了一倍有多,达到2700起。

习近平在上台后花了很大力气来直面这些挑战,但结果却喜忧参半。

从积极方面看,过去十年间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PM2.5读数都已减半,而中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已经回落美国水平以下,比2010年的峰值低13%。

但其他指标则不那么赏心悦目。从2012年到冠病疫情爆发前的那段时期中国的年度GDP增长率要么持平,要么下降。

生育率仍低

尽管政府已经废除了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但生育率仍然很低。

如今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接近13%,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新高峰。在习近平发起了一场大受吹捧的反腐运动的十年后,公众对腐败的感知程度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不该全归咎于习

尽管如此,把过去十年的所有成就和失败都归咎于习近平是一种不得要领的做法。

习近平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都是前任遗留下来的,而这些问题都是中国以往快速增长以及政治和经济历史所产生的不可避免后果。但同时他也继承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政策方案。

中国早在1994年就开始要求国有能源网投资可再生能源产业,前几届政府也着重推行了好些改善穷人生存条件的政策。1998年城市地区开始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于2003年推广到农村地区。

总体不平等现象在习近平上台之前两年就开始减少,而前几届政府也经常开展反腐行动。

由于习近平延续了其几位前任的许多政策举措,正在改善的事情继续改善,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仍未解决。在习近平领导下变化最大的不是表面上的政策目标,而是其执行模式。

除了独生子女政策等少数例外,1978年后到习近平上台前的中国政策制定者都倾向于小心谨慎行事。一些重要变革(比如农村选举)通常都是先悄悄试行,直到中央政府感到有信心了解该政策如何运作时才会作为“国家政策”正式颁布。

这种试错法的好处是为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创造了政治空间,从而使中国的国家医疗政策等高度复杂的举措得以取得成功。

它还存在一定灵活性,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状况或未能预见的副作用去修改政策。同时由于这些政策并未与任何一个人绑定,所以承认错误的政治成本很低。

高调宣布政策不好?

而习近平则摒弃了这些低调做法,他总是亲自宣布政策,而且是在没有经过多少(如果有的话)明确商议的情况下忽然宣布。虽然政策背后的动机或许是良好或善意的,但这种做事方法显然是不利于经济的。

以2021年的校外培训禁令为例,其本意是防止孩子把时间全部花在低效学习上,并减少较富裕家庭学生相对同龄人的优势。

但禁令的出台是如此让人措手不及,导致中国各大教育企业市值蒸发了数百亿美元,还直接催生了一个提供相同服务的黑市。其经济后果溢出了教育领域,出现突发性意外政策变化的可能性,阻碍了对所有行业的未来投资。

另一个例子则是习近平的冠病清零政策。尽管此举在相关疫苗尚未问世时非常成功遏制了病毒,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它的表现却越来越差。当其他所有国家都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或者已经恢复了)的时候,中国却似乎陷入了一个无休止的打地鼠游戏。

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相当明显,而当局虽然应该在经济政策目标方面一以贯之,但也得改变其政策制定手段。

40多年来缓慢而谨慎的动作使中国获益良多,而它也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发挥良好作用。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石习会推动恢复对日免签

报道:毛峰

习近平与石破茂出席在秘鲁会谈,习近平引用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名言勉励石破茂扫除中日障碍,也允诺落实对日免签和解禁水产。

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能只说不做坐而论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与日本新首相石破茂在秘鲁举行面对面会谈,习近平引用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鼓励石破要勇于破除中日关系障碍。石破表示,希望日中双方努力,不断积累具体成果,让两国国民实际感受欣慰。

据《亚洲周刊》了解,中日两国首脑决意联手先搬掉当前阻碍中日互惠关系发展“两块石头”,即尽快恢复中国对日公民赴华短期免签和取消中国对日本水产品进口禁令。

同时通过加强多层次高级别对话与多领域交流,把中日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落到实处。

共同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中日两国领导人于日本时间11月16日上午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首脑会谈,这也是石破茂再任首相并第二次组阁仅仅5天,就与习近平首次进行面对面会谈。

为了避免被日本媒体渲染过于“媚中”或“亲中”的形象,石破茂在与习近平拍摄“握手秀”时刻意保持了不苟言笑之严肃,但内心却对最快时间内实现与习近平面谈喜出望外。由此也释放出石破新内阁新政权有意推动日中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积极意愿,成为中日关系改善的一个转机。

首次石习首脑会谈以同声传译方式进行了约35分钟,超过了原定的20分钟。

扩大中日共同利益

中日两国首脑同意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扩大中日共同利益,也就中日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坦率交换意见。

习近平在会谈中表示,在国际和地区局势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与日本相互是伙伴,希望恪守不会成为威胁的共识,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对此,石破茂予以了积极回应。他表示,日中两国拥有共同的大方向,对国际社会也具重要意义,希望与习近平建立坦诚对话的关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在会谈中特别引用了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暗示鼓励石破茂要勇于继承其政治恩师田中角荣冲破阻力恢复建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胆识,为改善中日关系决不退缩,勇往直前。

据《亚洲周刊》了解,该孟子所言是日本原首相田中角荣生前经常引用的名言。

石破茂是在田中角荣亲自扶持下走上从政之路,当选国会议员并石破天惊当选日本首相的。

在日本政坛保守政治势力对华强硬占据上风,石破茂在自民党内支持基盘并不牢固的背景下,习近平用石破恩师信奉的孟子名言激励石破,凸显了北京希冀石破茂能为突破当前中日关系困局有所作为,也为目前在自民党内根基不深执政基盘并不牢固的石破内阁增添政绩。

日核废水引起反弹

石破在会谈中心领神会北京政治意图并积极跟进表示:“为推进日中关系稳步发展,国民的理解和共鸣不可或缺。希望通过双方的努力,不断积累具体成果,让两国国民能够实际感受到日中关系的发展值得欣慰。”

对此,习近平同样心照不宣,当场允诺将按中日协议落实解禁对日本全部水产品暂停进口的措施。

去年8月日本正式开启“排海阀门”,将福岛核事故中经处理的核废水直接排入大海,造成中国强烈不满与反对,并出台强硬措施,禁止日本全国水产品的进口。

对此日本一直呼吁中方尽快取消对日本全部水产品进口的禁令,成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现实新问题。

中日首脑秘鲁会谈后随即就有日本媒体传出消息称,中国国营旅行公司领导等已接到相关通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恢复疫情前对日公民短期逗留免签政策,最快将在11月底前正式官宣。

这被视为中日首脑着手切实解决影响中日关系第二个问题的又一新动向。

《亚洲周刊》于去年8月中旬报道了中国应尽快恢复因冠病疫情而暂停对日本公民短期赴华免签政策,对于有中国舆论提出要把恢复对日免签与希望日本实施对华免签划等号的“外交对等论”以及“单方对日免签不平等论”,指出了其可能会误导中国民众认知,实不足取。

《亚洲周刊》唯一独家报道引起北京高层重视,中国外交部由此因势利导,把扩大对外单方面免签,作为中国外交新政,以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免签政策持续扩大

去年12月始,中国决定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今年3月14日起,中国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等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

7月1日起,对纽西兰、澳洲、波兰3国试行免签。

11月8日起,对韩国、挪威、芬兰等9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中国外交扩大开放和免签政策,为中国恢复对日本单方面免签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消除障碍,切实推进两国民众相互往来交流提供新动力。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