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跛脚AI的原罪?/Project Syndicate
在他201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人工智能超级大国》(AI Superpowers)中,李开复语出惊人,他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技术威胁。
2019年底,李开复在耶鲁大学为我的“下一个中国”课程做客座演讲,我的学生被他的挑衅性观点所吸引:美国失去其在发现方面的先发优势(人工智能算法的专业知识)将输给中国在实施(大数据驱动的应用)方面的优势。
唉,李开复遗漏了一个关键的发展: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人工智能的兴起。他确实提到了一种更通用的通用技术形式,并追溯到了工业革命,但他完全没有预见到现在席卷人工智能争论的ChatGPT狂热。
李开复的论点,模糊地提到了“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但更多地取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执行任务的潜力,而不是接近人类思维的“人工通用智能”的可能性。当谈到中国作为人工智能超级大国的未来时,这决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考虑因素。
这是因为中国的审查制度,在那个未来中插入了一个很大的“如果”。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亨利·基辛格、埃里克·施密特和丹尼尔·赫滕洛彻——他们2021年的书暗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力——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场由ChatGPT支持的智识革命的风口浪尖。
它们不仅解决了大型语言生成模型带来的道德和哲学挑战;还提出了关于实施的重要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嵌入在正在处理的语言中的知识体系的规模。
正是在这里,中国严格的审查制度引起了人们的警惕。东西方都有悠久而丰富的审查历史,但中国共产党宣传部门在控制中国社会表达的各个方面——报纸、电影、文学、媒体和教育、引导影响公共讨论的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尤为突出。
在西方,任何东西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审查机构坚持严格的政治指引,信息传播要符合中共要求。中国网民不能提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89年6月天安门广场悲剧、西藏和新疆的人权问题、与台湾的摩擦、2019年香港民主示威、对新冠清零政策的抵制等等。

百度的文心一言是中国最著名的大语言模型先行者。
激进编辑成陷阱
这种对信息的激进编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hatGPT的主要陷阱。中国审查制度抹去重要事件和与之相关的人类经历的历史石板,缩小和扭曲了可用来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大型语言模型的信息。因此,中国从人工智能智识革命中受益的能力将受到影响。
当然,不可能精确地量化审查制度的影响。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年度网络自由调查提供了定性评估。2022年,它在70个国家的样本中,将中国评为“互联网自由得分”最低的国家。
该指标源自对21个问题(以及近100个子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分为三大类:访问障碍、侵犯用户权限和内容限制。
内容子类别——反映网站的过滤和屏蔽、对内容的法律限制、在线信息领域的活力和多样性,以及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公民动员——是最接近衡量审查制度对可搜索信息规模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的得分为2分(满分35分),而平均得分为20分。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类似的情况。中国政府已经迅速发布了关于聊天机器人的新规则草案。4月11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规定,生成性人工智能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包含任何颠覆国家政权、鼓吹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或破坏国家统一的内容”。
这突显出事先审查机制,与人工智能监督的新措施之间的重要区别。前者使用关键字过滤来阻止不可接受的信息,而后者(如最近的DigiChina论坛所指出的那样)依赖于Whac-a-Mole方法来遏制此类信息的快速变化的生成处理。
制约AI知识革命
这意味着,网信办越努力控制ChatGPT内容,聊天机器人生成的中国情报输出就越小——这是中国人工智能知识革命的另一个制约因素。
不出所料,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努力的早期回报令人失望。百度的文心一言——中国最著名的大语言模型先行者——最近受到《连线》(Wired)杂志批评,因为它试图在“由政府审查制度统治的防火墙内的互联网”中运营。
中国其他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也报告了类似的令人失望的结果,包括Robot,Lily和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大致翻译为“千题真相”)。
此外,由一大批受人尊敬的西方记者建立和维护的“互联网信任工具”NewsGuard最近的一项评估发现,OpenAI的ChatGPT-3.5在中文中产生的虚假或“致幻”信息比英文要多得多。
文学家石静远的著作 《字符王国:使中国现代化的语言革命》强调了语言在1900年以来中国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最终,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信息媒介,在最后一章中,石静远提出了这一点,认为“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
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结论给中国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信息是大语言人工智能模型的原始燃料。但国家审查制度给中国带来了小语言模式障碍。这种区别很可能对信息控制和全球权力的争夺战产生重大影响。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视频推荐 :
经济学家:AI影响劳动力有限 政府应重估投资重点

杰弗里威廉斯
(吉隆坡27日讯)经济学家杰弗里威廉斯表示,大马人才机构关于未来工作趋势的最新调查显示,人工智能(AI)的影响有限,并建议政府应将时间和资金专注于其他地方。
杰弗里威廉斯指出,该机构的调查试图强调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但这一努力似乎是在复制2013年弗雷和奥斯本提出的错误观点,即自动化将导致美国47%的工作岗位消失。
多机构传播错误观念
他在“自由今日大马”的最新专栏中写道,虽然弗雷和奥斯本现在主张更细致地解释自动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对任务而非工作的影响,但多个咨询机构仍在传播这一错误观念。
人才机构在报告中声称,未来3到5年内,10个行业的62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高度影响,这些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
然而,深入分析数据后发现,这仅占这些行业工作岗位的18%,占劳动力总数的3.6%。
此外,逾72%受影响最大的岗位集中在批发零售、食品制造和服务行业,这主要是受到在线购物的冲击,而非人工智能的直接影响。
这种现象并不足以证明政府需要以紧急措施进行干预,更不能为耗费大量纳税人资金寻找正当性。
同时,96.4%的岗位将不会受到“高度影响”,而未参与劳动力市场的720万人也完全不受波及。
威廉斯批评,政府顾问忽视了这些群体的需求,却追逐技术风潮,试图实施“技术中介”主导的策略。
他说,事实上,大马多数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与商业模式,更多的是采纳海外开发的技术,如客服聊天机器人,而非原创性技术开发。
偏重AI易忽略更紧迫领域
威廉斯进一步强调,大马向来是技术的采用者而非创造者,这反映了在研发投资方面的不足。
“尽管采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和生产力,但往往也会导致失业和就业不足。因此,在权衡成本效益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他警告说,对于大多数马来西亚企业,尤其是微型及中小型企业而言,目前尚没有明显的商业案例。
“盲目推动人工智能可能反而分散了企业对既有成功商业模式的注意力,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威廉斯续说,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也会忽略了对其他更迫切领域的支持,例如护理经济中的培训与技能开发。
他呼吁政府减少对经济环境的干预,让市场自主选择人工智能的接纳程度。如果人工智能确实能带来商业价值,企业家自然会沿着利益轨迹行动。
“与其过度干预人工智能的发展,政府更应专注于改善整体经济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自由决策空间。这才是确保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双赢的正确方向。”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