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人才外流与熟练员工供应/白文春

由于马来西亚仍陷于中等收入陷阱,许多大马人选择出国寻求更好的机会来提高收入。

新加坡作为距离大马最近的富裕邻国,无疑是许多人的最佳选择。

事实上,政府去年3月表示,截至2022年,在186万移居海外的大马人中,共有113万人居住在新加坡。这占移居海外的大马人总数稍高于60%,在我看来,这一比例很高,这并不奇怪,因为相较于其他国家,大马人移民新加坡,会更容易适应当地的生活。

与此同时,据人力资源部前部长长称,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刚好超过50万人。

这还是4年前的数据,我相信近年来这一数字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在新元兑令吉汇率升值到超过3倍之后。

从2.5到3.5

2015年12月,1新元可兑换2.50令吉,但到了2020年12月,1新元可兑换略高于3令吉,而来到去年底,马币进一步贬值至接近3.50。

我认为,新元走强是吸引大马人前往新加坡工作的主要因素。

另外,据2021年3月的一项报道,在冠病疫情爆发之前,受强势新元的吸引,每天有超过35万大马人通过新柔长堤往返新加坡,我相信这个数字如今已增加。

移民到新加坡的大马人,以及那些选择每天通勤到新加坡上班的大马人,很可能导致了我国熟练人才流失。由于通过科学和数学科目的学生比例较低,这可能会加剧国内熟练员工短缺。

这促使政府于2011年在人力资源部下设立人才机构(TalentCorp),以吸引在海外工作的大马熟练员工回国工作。

然而,该机构称,回国效力的大马人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包括不可持续的薪酬、不合适的工作机会、对国内就业市场状况缺乏了解,以及外国配偶和子女难以适应我国文化。

另一方面,为了了解大马人在新加坡居住和工作的情况,我国政府于2022年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的大马人当中,三分二每月总工资介于1500至3599新元(约5200至1万2500令吉)。调查还发现,其中近19%的人每月收入介于3600至9999新元(约1万2500至3万4800令吉)。

宁可辛苦赚新元

换算成马币后,这些大马人的薪水在我国的标准来说算是很高的,尤其是那些回到大马花着辛苦赚来的新元的人。难怪尽管必须很早起床(这很艰难,据报道早在凌晨4点就起床),以避开新柔长堤的交通拥堵,许多大马人仍选择在新加坡工作。

调查还发现,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中,熟练员工占了近40%。半熟练员工的比例也不低,占了35%。

这项调查清楚地证实了人才流失的情况,因为我国劳动力受到强势新元的吸引,我认为人才机构要扭转人才流失的局面并不容易。

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当中,约有46%是华人、40%是马来人、约11%是印裔。

各大种族都爱跨堤

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表明无论什么种族,大马人都愿意努力工作(新加坡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赚取更高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调查还发现,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当中,高达38%来自柔佛州。

这对我来说并不意外,因为柔佛是地理位置上离新加坡最近的州属。

几年前我去柔佛工作时,柔州的朋友们抱怨说,他们正因为新元走强而流失优秀员工,他们纷纷前往柔佛海峡对岸工作。

调查也发现,狮城打工的大马人当中,吉打州人排第二,占新加坡的大马客工约12%,另有9%来自霹雳。

令人惊讶的是,来自吉隆坡、雪兰莪州和槟城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些州属或联邦直辖区的打工族收入普遍较高。

无论如何,从正面角度来看,大马人到新加坡工作赚取更高收入,将有助于促进大马的消费支出和经济。这对我国来说是件好事。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双威大学倡导STEM教育 打造永续智能城市人才库

(八打灵再也25日讯)双威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日前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的投入,以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城市奠定基础。

该学院副院长(国际)刘显伦(音译)教授表示,智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提升生活品质是建设智能永续城市的共同目标。通过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可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科技赋能城市发展

他指出,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建筑材料、能源解决方案和城市生态系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工程师们则通过设计智能交通系统、优化能源分配、创新废物管理等手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计算机科学在智能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智能城市中的各种传感器和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例如,人工智能可以优化交通流量、预测基础设施维护需求、个性化公共服务。

打造包容性城市

他强调,在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同时,必须注重道德伦理。保护数据隐私、确保算法公平透明、避免偏见是建立公众信任、实现技术向善的关键。

他认为,智能城市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还要关注社会公平。通过提供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医疗服务、鼓励公众参与决策等方式,智能城市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

“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城市。我们希望通过STEM教育,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才,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可持续的未来。”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