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全球经济危机四伏/Project Syndicate

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世界经济的危险时刻,因为挥之不去的高通胀、银行倒闭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使经济增长脱轨。

虽然还存在几个亮点,比如中国和印度预计将分别实现5%和6.5%左右的年增长,但正如布鲁金斯-金融时报全球经济复苏跟踪指数(TIGER)的最新数据显示,风险的扩散和金融条件的收紧正在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和投资造成影响。

通胀似乎已见顶

随着供应限制的缓解、需求的减弱以及一些短期性因素——如去年的能源价格飙升的消减,主要经济体的通胀似乎已经见顶。

然而持续高于设定目标的通胀率致使许多中央银行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紧缩——只是没有以前那么激进而已。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动荡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削弱了私营部门的信心,如果再加上金融条件的收紧,可能会阻碍今年以后的增长。

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美国经济仍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抗冲击力,就业和消费需求仍然强劲增长。

然而早前硅谷银行和Signature银行的崩溃预示着更多的麻烦。即使当局能够阻止系统性风险爆发,本已脆弱的商业和消费者信心仍可能受到打击。

随着通胀预期的缓解,一场“软着陆”并非不可能实现,但这得取决于美联储在减少对金融部门损害的同时能有多迅速地将通胀推向目标值。此外民主共和两党针对联邦债务上限问题的近期摊牌可能会扰乱全球市场并对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欧洲已熬过苦日子

尽管很难保证强劲的复苏,但欧元区和英国似乎已经熬过了最苦的那段日子。温和的气温和下降的能源价格协助这两个经济体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冬天,但高通胀,特别是当与贫乏的GDP增长同时出现时,则迫使人们做出艰难的政策选择。

在日本,国内消费和出口都继续停滞。如果高于目标的通胀持续下去,日本央行可能会面临扭转收益率曲线控制和放弃负政策利率的压力,因为这些政策使日元保持疲软,同时对国内需求的支持也有限。

在这方面低收入和前沿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它们面临着偿债成本提升、出口需求疲软和政策空间有限的三重打击。

但几个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较好地稳住了阵脚,尽管其中一些国家经历了高通胀和本币兑美元汇率的疲软。新兴市场的整体抗冲击能力是其内在活力、政策框架以及外部冲击脆弱性得以改善的证明,因为这些国家以外币计价的外债水平较低,同时拥有可观的外汇储备。

中国有望实现5%增长

随着冠病清零政策以及去年12月突然撤销该政策的破坏性影响——基本消失,中国看起来有望实现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即使其势头有所放缓。

在经历动荡的一年之后,房地产市场仍然受到价格下跌的困扰,这可能会抑制家庭需求和投资。但政府通过在关键政策人选(即中央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长)上保持连续性来表明其对经济稳定的承诺。只是这些任命并不能消除人们对当局重新干预经济的担忧,因为私营部门受日益严格的管控。

尽管国内需求有减弱的迹象,但随着之前的经济改革终于取得成果,印度有望迎来另一年的强劲增长。

高企的通胀率(尽管目前有所下降)使中央银行的回旋余地有限,而政府已经改变了一些支出以在支持需求的同时争取实现财政纪律。但是该国漫长的改革议程仍未完成,银行系统继续受到不良贷款的困扰,这将阻碍私人投资。

在各种国内和外部因素影响下,巴西和俄罗斯最多只能出现温和增长。巴西总统卢拉的政府对中央银行的抨击可能会损害经济并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而去年因制裁和乌克兰战争的其他连锁反应而风雨飘摇的俄罗斯经济目前似乎已经稳定下来。

在其他地方,加纳和斯里兰卡这类外币计价债务水平较高、经常账户赤字庞大的中低收入经济体很容易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紧缩条件的影响。

土耳其和委内瑞拉等国反复无常的国内政策正在加剧其脆弱性。在美联储进一步加息(或许还有动荡持续下的避险需求)推动下走强的美元可能会加大这些压力。在全球需求疲软下货币贬值和加强出口并不能缓解这些经济体的压力。

全球风险正在成倍增加和蔓延,政策制定者特别是中央银行家——正在手中权力登峰造极时陷入困境。虽然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阻止了经济增长的崩溃,但也暴露了诸多严重金融缺陷,增加了对中期增长的担忧。

对于这些经济体和其他许多经济体来说,实施更多可以提高生产力的供给侧、劳动力市场和金融改革是重建私营部门信心和促进持久繁荣的最佳途径。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体面生活是国民应得权利/南洋社论

近年来,马来西亚城市地区的体面生活基本开销节节攀升。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以一家四口为例,在巴生谷、新山、芙蓉、马六甲等城市,月度基本开销普遍超过5000令吉,部分地区甚至高达6490令吉。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城市化的成本,也揭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冲击。

政府目前参考体面生活基本开销数据实施针对性补贴计划,这是一项积极尝试,但仍需更精准、更全面。补贴应集中于基本民生需求,如食品、电力和燃油,特别是针对低收入(B40)和中等收入(M40)家庭。

此外,补贴政策应动态调整,与通货膨胀率挂钩,以确保覆盖面和补贴金额能及时适应物价波动。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同时,政府可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降低与补贴相关的行政成本,使更多财政资金直接惠及家庭。对于乡区家庭,尽管体面生活开销较城市低,但仍需关注能源、交通和教育开支,确保社会公平。

居住成本是体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加剧家庭的财务压力。政府应通过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防止投机行为导致房价虚高,同时增加可负担房屋的供应。

此外,推行“公共住房及租金控制”模式,确保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得优质住房。监控现有租赁市场,防止租金飙升,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食品价格是开销的重要部分,其波动直接影响家庭预算。政府应在食品生产和分销链中加强管控,确保市场供应充足。

例如,通过扩大农业补贴,支持本地粮食生产,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同时,打击囤积居奇和价格操控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城市交通成本也是影响生活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应继续推动公共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升级,并提供更多交通津贴,鼓励公众使用更经济的交通方式。

联手国行抑制通胀

通货膨胀是推高体面生活开销的主要推手之一。政府与国家银行应加强合作,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例如控制利率增长,稳定货币供应量,防止价格过快上涨。

体面生活不仅仅关乎消费支出,更关乎收入增长。政府应制定长期经济规划,吸引高附加值产业投资,为劳动者创造更多高薪岗位。

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强化劳动者权益,确保收入增长能够追赶生活成本的上升速度。

此外,通过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为家庭提供更稳定的经济保障。教育普及还能在长期内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认为,体面生活的定义远不止于满足基本需求,而是追求一种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面对当前城市生活成本高企的挑战,政府必须在短期内采取精准措施,稳定民生开支;同时在长期内通过收入增长、产业升级和教育投资,为家庭构筑更牢固的经济支柱。

唯有如此,人民才能真正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生活在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包容普惠的社会中。体面生活,不应成为奢侈品,而是每一位国民应得的权利与期盼。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