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另类市场触底指标/麦传球

在股市,大多数参与者都希望能够在市场或股票的谷底进场。因此,很多人都在寻找底部或可能接近底部的迹象。

虽然今年股市大幅下跌,但到目前为止,其中一些经典指标尚未显示出市场触底的迹象。

当然,对于有经验的日内交易者来说,他们并不真正介意市场处于趋势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只要他们看到低买高卖或高卖低买的获利机会即可。

大多数有经验的交易者都知道如何通过技术分析(包括价格模式、交易量和其他一些指标)来预测或评估大盘是否触底。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根据一些基本面指标来判断股市是否触底。

让我用富时隆综指本益比图和富时隆综指走势图来判断股市是否触底(建立在历史重演的基础上)。

我们可见,以上两张图是呈现反比关系的,即当本益比图表显示上升趋势时,综指将显示下降趋势。

但是,这种负相关关系只有在本益比高于某个阈值后才会出现。在本地股市,当综指的阈值本益比达到20倍以上时,反比相关性才会出现和更高。

当本益比升至20倍以上时,综指开始下跌,就像我们在两组绿色圆圈中看到的那样。目前综指的本益比在2023年3月是19.08倍,因此还没有真正触底。

VIX没明显飙升

在美国,CBOE波动率指数(VIX)是衡量股市对标准普尔500(SPX)指数期权隐含波动率预期的常用指标。它由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计算得出,通常称为恐惧指数。许多交易员和投资者使用VIX作为有用的指标来识别股市底部。

所有市场都在悲观和乐观之间移动,而恐惧是强烈的而乐观是分散的。因此,在股市,主要股指通常在同一天触底,而触顶则相隔数日、数周,有时甚至是数月的。

到目前为止,尽管VIX有所上升,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飙升。自年初以来,VIX 一直很好地控制在20到35之间。在VIX突破该范围并创下更高的高点时,市场才可能触底。

巴菲特指标

另外一个著名的市场触底指标是市值与生产总值(GDP)比率。

市值与GDP比率(也称为巴菲特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所有公开交易股票的总价值除以该国GDP的指标,并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它被用作评估该国股市是否被高估或低估的广泛方式。

股神沃伦·巴菲特认为,从总体上查看所有股票的价值,并将该价值与该国的GDP进行比较“可能是在任何时刻评估估值的最佳单一指标”。这与股价营收比(Price-to-sales ratio)有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当比率低于79%,市场估值已被严重低估。 

在2023年2月,我国总市值为3629.68亿美元(1.6兆令吉),而2023年的我国预测生产总值约为3870亿美元(1.7兆令吉),因此,马股市值与GDP比率略低于94%。

根据计算出的比率,市场有可能从目前的1430点水平,再下跌10%到15%至1200点左右(现在你应该不会惊讶,为何马股在2020年3月跌到1200点时反弹)。

当然,这个巴菲特指标是根据美国股市创建的(实际上大部分金融市场指标和术语都是根据美国股票和金融市场创建的)。马股的最终比率可能略有不同,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股票触顶或触底暨反转信息,请点击阅读我之前的文章。

●15/02/2018:牛市见顶7大前奏

●19/02/2020:卖先胜,延小惠 

●18/03/2021:跌倒后爬起来“尚”升股 

●30/06/2021:知其“燃”而不知其所以“燃”

●01/12/2021:“金”验之谈

●27/07/2022:会捞底,反败为“升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捞底“捞到半山腰”?/陈泽荃

股市里,“捞底”听起来总是很诱人,毕竟谁不想在最低点买入,等着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赚得盆满钵满呢?

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背道而驰。在捞底的路上,等待和煎熬是家常便饭。

更令人焦虑的是,很多投资者发现自己在认为的“底部”买入后,股票继续跌跌不休,最终从捞底变成了“抄在半山腰”。

在股市多年,亲眼见证过一些逆向思考捞底而赚进斗金的投资者,也目睹了捞底到对股市完全绝望失去信心的人。

捞底是一门学问。股市变化无常,充满不确定性。即便有再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也没有人能百分百判断市场的最低点在哪儿。

因此,捞底并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投资策略,它更适合有资金、有耐心、懂得分析、并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底”的不同面貌

在股市中,“底”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对捞底者的要求也不同:

1. 技术性底部:

通过技术分析寻找支撑点,判断股价可能即将反弹。

2. 价值底部:

另基于基本面分析,寻找被低估的优质公司。

3. 市场底部:

整个市场因为大规模抛售而暴跌时,也有人尝试在整体市场低迷时捞底。但这需要有非常强的逆向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在恐慌氛围中买入非常考验信念。

策略与底气

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往往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

捞底并非赌博,而是科学的决策过程。公司业绩稳健吗?跌势是因为行业周期性问题,还是公司监管出了问题?未来几年,公司所在行业的前景如何?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贸然捞底只会增加风险。

2. 资金管理和分批建仓:

股市中,分批投入是控制风险的基本手段。一次性“全押”(all in)不仅心理压力大,还容易因为时机错误而错失修正的机会。

此外,捞底时还需要明确计划:这次出手是为了短期反弹还是长期持有?在达到目标时,能否果断卖出?

3. 情绪管理:

“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当股价下跌时,听到市场的“便宜”论调,很多人会因为害怕错失机会而冲动买入。

但理性的投资者会冷静分析:当前价位是否真的合理?公司未来是否有回升的潜力?

4. 明确目标风险承受能力:

捞底之前要问自己:如果股价继续下跌,我能承受多大的亏损?如果市场反转,我的收益预期是多少?

这种自问能帮助投资者保持清醒,避免在情绪中迷失方向。

5. 注重现金流管理:

在股市动荡时,留有足够的现金是一种保障。一旦捞底失败,投资者仍然有资金应对突发情况或等待下一个机会。

挑战自我认知

捞底不容易,它不仅是一种投资技巧,更是一种对市场和自我认知的挑战。它考验投资者的判断力、耐心和执行力。在捞底成功时,我们能感受到智慧与勇气的回报;而在失败时,也能学会在市场中谦逊和反思。

愿每一次出手,你捞到的都是金子,而不是沙子。毕竟,股市的机会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智慧和冷静的心态抓住它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