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致中国放缓/Project Syndicate
作者:余永定(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
中国的经济表现最近引发了相当浓厚的悲观情绪。
2023年次季中国经济按年增长仅为6.3%,结合2022年次季(当时各类疫情限制仍在抑制经济活动)的较低基数来看令人甚为失望;今年7月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21年以来首次进入负值区间,引发了人们对通货紧缩螺旋上升的担忧。
而所有这些悲观情绪能否成立最终要取决于一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中国最近的GDP增速下滑是某些经济状况根本性变化(比如人口老龄化、规模收益减少、后发优势消退以及环境成本上升)的体现,还是可以通过更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
事实上,尽管持续两位数增长的时代几乎已经结束,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具备增长明显高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优势地位。毕竟该国的人均GDP尚不及美国的1/4。
通胀不太可能飙升
而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政策:中国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进程的同时,运用财政和货币杠杆来应对各类增长和价格数据。
如果增长和通胀都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就适合采取财政和货币扩张;相反如果通胀大幅上升就应随之收紧货币政策,即使这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除非发生黑天鹅事件,否则就目前而言,通胀似乎不太可能飙升。中国的CPI自2012年5月以来一直徘徊在2%左右,同时其生产者价格指数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为负值。该指数在2012年3月跌至负值区域并持续了54个月、从2019年6月开始的17个月中有16个月为负值、自去年10月以来一直处于负值区间。
与此同时中国的GDP增速持续下降,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2.2%,下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6%。2020-2022年中国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6%。

中国上海外滩的行人。
央行坚持“精准滴灌”
而这种增长疲软和低通胀(甚至负通胀)的组合也为实施促增长型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提供了充分理由。
但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当局对增长采取了谨慎态度,所设定的年度目标也会比前一年的实际增长率低几个基点。政府辩称保守的增长目标为其提供了更多空间,去推进旨在升级中国增长模式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改革;但追求更高GDP增长是否真的会阻碍这一努力仍在存在争议。
而显而易见的是中国政府致力于遏制财政失衡状况。这意味着将政府负债控制在相当于GDP的60%以下,将预算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且通常会留有很大余地。
2009年预算赤字与GDP之比为2.8%,2011年则降至1.1%,原因是中国政府急于退出其4兆人民币(约2.62兆令吉)的刺激周期。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为自己在遵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财政规则方面比大多数欧洲国家做得更好而感到自豪。
虽然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下中国政府的或然负债额无疑较高,但中国的财政状况仍然比大多数西方国家强健得多。
诚然中国的预算赤字相对GDP的比例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上升,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减税而非政府支出增加的结果。尽管很少有西方观察人士承认这一点,但供给侧经济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要比在美国更大。
由于政府一直奉行谨慎的财政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在过多目标——经济增长、就业、内外物价稳定、金融稳定,甚至金融资源配置——之间疲于应对。尤其是它不得不对房价指数的周期性变化做出回应:如果该指数大幅上涨,人行就会勒紧货币政策的缰绳。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
在更广泛意义上人行已承诺不会推行“大水漫灌”——即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而是坚持“精准滴灌”。
毫无疑问,中国本可以借助更激进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过去十年里实现更高增长。尽管现在说这个为时已晚,但中国仍然可以实现一个更具活力的未来,但前提是中国必须实施精心设计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其重点是提振有效需求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幸运的是我们有理由希望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政府最近将需求不足定义为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宏观经济挑战,并宣布中国应“持续用力、乘势而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可能是近几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方针的最重要变化。如果中国当局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政策,更高、更稳的增长也将随之而来。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一人一票≠幸福/罗汉洲
最近在网络上听见2位中国內地姑娘在香港与德士大叔的对话,颇具振聋发聩的威力。
首先是德士大叔数落2位姑娘说:我们(香港)是开放、自由、有投票、一人一票、投票选领导人的,你们都没有,你们经济不好,很多人找不到工做,你们不要帮他们说假话。
一人一票等于民主?
中国姑娘回答:我们不需要选举,我们不用操心,国家一切替我们安排好,选个啥;我们开心就好,不需别人替我们安排、不需要别人帮忙;我们生下来就吃糖,没苦硬吃做什么;尖沙咀七八十巴仙(消费人)是中国人,香港经济靠我们中国人撑起;喝着娘的奶还嫌弃娘不好;中国可能有30%人过得不太理想,70%人都可以的、挺好的;如果我们过得不好,还能來香港玩,来消费吗?我们带着钱过来,不论现金还是支付宝,我们有钱,一分钱都不少你们的;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人都在家里舒舒服服,给儿女养着。
2位姑娘说了几遍“我们有钱”,当然会令香港人不爽,但她们确是有钱,若不是那位德士大叔轻蔑中国经济不好,很多人找不到工做,人民生活困难,那2位姑娘也不会声声“我们有钱”。且目前每一个国家都遭逢经济衰退,每一个国家都有难找到工做的人,中国不能幸免,别以为只有中国经济衰退。
德士大叔在英国统治香港期间出生,自小所听到的都是西方媒体对中国污蔑化、妖魔化的宣传,心里已先入为主,咬定中国没有民主、没自由、人民生活艰苦。香港回归后,他听到来自中国的资讯,他认为是假话,中国游客讲的话,他认为是“帮他们说假话”。
那位德士大叔与所有的“民主自由之士”有共同的盲点,就是以为一人一票就等于有民主,有投票权就等于人民必定幸福,人民选领导人,国家就肯定繁荣进步。
中国人幸福感高
事实是这样吗?太多的事实否定了这种观念,中国目前是第二大经济体,许许多多一人一票的国家瞠乎其后;中国是科技大国,许许多多投票选领导人的国家瞠乎其后;中国能够在月球背面把土壤挖回来,没有一个一人一票的国家做得到。
欧洲权威研究机构调查后的结论说,中国人的幸福感最高,对政府的满意度也最高;世界银行称赞中国扶贫工作做得最好,脱贫的人日渐增加。另一边厢,欧美国家街头流浪汉也日渐增加,叫中国人选个啥,有甜何必自讨苦吃?
中国人生活困苦、没有自由?中国每年有超过1亿人次出国旅游、消费、暴买,中国人也是欧美奢侈品最大消费群;欧美国家已禁止中国人随意购买土地、产业、企业,它们也禁止中国人投资于某些行业,中国人的钱多到令欧美那些一人一票的国家害怕,唯恐人民币淹没它们。
我欣赏那2位中国姑娘的话:我们不需要投票,我们开心就好,不需要别人替我们安排。德士大叔视如拱璧的一人一票,中国人却视如敝屣,但他们活得比许许多多有投票权的人开心。
德士大叔有一句话倒说得很对:我们的天空和你们的天空是不同的。
大家都生活在自己的天空下就好了,别强迫别人活在我们的天空下,别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天空,目下天下滔滔,正因为欧美集团强迫别人必须接受他们的天空,更企图强行为中国人安排怎样生活,殊不知中国人活得比他们更开心幸福。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