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数字上的美中脱钩足迹/Project Syndicate

作者:史蒂芬罗奇

美国政客搅乱经济政策辩论的历史由来已久。

有些人会承认现实,比如在小布什将所谓的供给侧减税政策描述为“巫毒经济学”的时候。

但也有太多的人歪曲经济统计数据和分析以达到自身政治目的——比如“现代货币理论”或那些“赤字责骂者”。 当前关于中美脱钩的辩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拜登总统开始,美国政策制定者终于意识到主张全面脱钩毫无意义。财政部长耶伦声称这会是“灾难性的”,国务卿安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也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强调创纪录的双边贸易额,已经初步证明脱钩对这两个紧密结合的经济体来说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细看这些数字能让我们做出更加细致入微的评估。虽说中美双边贸易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在2022年达到创纪录的7609亿美元(约3.46兆令吉)。但是GDP 及其大多数主要组成指标也都打破了记录,而且这些数字都是以未排除通胀因素的名义美元来表示的。

在当前的通胀环境下,许多指标的当前美元估值几乎每天都在刷新纪录。这对我们了解实际经济活动的起伏并无多大作用。

用 GDP 水平来衡量跨境贸易,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对华贸易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2022 年中美双边商品和服务贸易额相当于美国 GDP 的 3%,比 2014 年 3.7% 的峰值下降了 19%。纵使这与完全脱钩——这意味着中美贸易相对GDP 的比率接近于零——相去甚远,但无疑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明确一步。

不出所料,近期的减少额中有 75% 发生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了高额关税的2018 年之后。中国在美国总体贸易失衡中所占份额的下降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尤其是如果拜登政府如同预期那般维持特朗普关税并对先进技术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话。

这种可能性凸显了大多数政治家在围绕脱钩的辩论中所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过于庞大贸易赤字背后的宏观经济基础。尽管与中国的贸易失衡状况在2022 年有所缓解,但美国与 106 个国家(包括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总额,仍达到了创纪录的 1.18兆美元(约5.37兆令吉)。

无法解决贸易问题

正如我之前不厌其烦强调的那样,这是美国国内储蓄异常短缺状况的一个不幸但自然的结果。2023 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净储蓄率降至相当于国民收入的-1.2%,是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弱的数据,也远低于 1960-2000 年 7.6% 的平均水平。

因此,缺乏储蓄又希望投资和增长的美国,不得不借助大规模的国际收支和多边贸易赤字来吸引外资。

对美国政治家来说,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是如果不解决预算赤字问题,那么作为美国多边失衡根源的储蓄不足问题只会继续存在。意味着有针对性的双边行动——此处指的是针对中国的关税和制裁——并无法解决贸易问题。

这就是脱钩故事中出现的一个极其不祥的转折。自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在美国整体商品贸易逆差中所占份额已然缩小,从 2018 年的 47% 降至 2022 年的 32%,但仍是所有国家中最大的。

而其他六个国家和地区——加拿大、墨西哥、印度、韩国、台湾和爱尔兰——的总份额则在同一时期从 24% 上升到了 36%。这种贸易转移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对于任何一个对主要贸易伙伴征收关税和/或实施制裁的储蓄短缺经济体来说,这都是必然发生的。

其中来自中国的贸易转移尤其隐蔽,因为它将逆差从低成本的进口商品提供者,转移到了高成本的生产者身上。这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大喊保护主义最终是对国内公司和消费者征税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挤压中国基本上等同于在政治上把泰坦尼克号甲板上的躺椅重新安排个次序而已。

作为一流经济学家的耶伦深谙此道。从某种意义上她在6月13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作证后的一次交流中所说的“试图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性的”是正确的。

难以避免经济损害

“去风险?是的。脱钩?绝对不行。”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完全脱钩只是一个被当成靶子的稻草人,而现实情况则是大为渐进的。

然而这一现实却与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忧虑背道而驰。拜登政府效仿欧洲的做法,试图从安全角度重新构建有关经济脱钩的辩论,强调现在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实施“去风险化”或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虽然这一论点值得商榷,但数字却不容质疑。从美国的贸易逆差构成中逐渐摆脱中国的变化,以及这种贸易转移所意味着的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的分离,脱钩的足迹已经显而易见。

无论你如何称呼它——去风险或脱钩道路上的渐进式步骤——都无法避免对美国经济的有害影响。美国政客又一次竭力混淆了事实,转移了话题。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一人一票≠幸福/罗汉洲

最近在网络上听见2位中国內地姑娘在香港与德士大叔的对话,颇具振聋发聩的威力。

首先是德士大叔数落2位姑娘说:我们(香港)是开放、自由、有投票、一人一票、投票选领导人的,你们都没有,你们经济不好,很多人找不到工做,你们不要帮他们说假话。

一人一票等于民主?

中国姑娘回答:我们不需要选举,我们不用操心,国家一切替我们安排好,选个啥;我们开心就好,不需别人替我们安排、不需要别人帮忙;我们生下来就吃糖,没苦硬吃做什么;尖沙咀七八十巴仙(消费人)是中国人,香港经济靠我们中国人撑起;喝着娘的奶还嫌弃娘不好;中国可能有30%人过得不太理想,70%人都可以的、挺好的;如果我们过得不好,还能來香港玩,来消费吗?我们带着钱过来,不论现金还是支付宝,我们有钱,一分钱都不少你们的;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人都在家里舒舒服服,给儿女养着。

2位姑娘说了几遍“我们有钱”,当然会令香港人不爽,但她们确是有钱,若不是那位德士大叔轻蔑中国经济不好,很多人找不到工做,人民生活困难,那2位姑娘也不会声声“我们有钱”。且目前每一个国家都遭逢经济衰退,每一个国家都有难找到工做的人,中国不能幸免,别以为只有中国经济衰退。

德士大叔在英国统治香港期间出生,自小所听到的都是西方媒体对中国污蔑化、妖魔化的宣传,心里已先入为主,咬定中国没有民主、没自由、人民生活艰苦。香港回归后,他听到来自中国的资讯,他认为是假话,中国游客讲的话,他认为是“帮他们说假话”。

那位德士大叔与所有的“民主自由之士”有共同的盲点,就是以为一人一票就等于有民主,有投票权就等于人民必定幸福,人民选领导人,国家就肯定繁荣进步。

中国人幸福感高

事实是这样吗?太多的事实否定了这种观念,中国目前是第二大经济体,许许多多一人一票的国家瞠乎其后;中国是科技大国,许许多多投票选领导人的国家瞠乎其后;中国能够在月球背面把土壤挖回来,没有一个一人一票的国家做得到。

欧洲权威研究机构调查后的结论说,中国人的幸福感最高,对政府的满意度也最高;世界银行称赞中国扶贫工作做得最好,脱贫的人日渐增加。另一边厢,欧美国家街头流浪汉也日渐增加,叫中国人选个啥,有甜何必自讨苦吃?

中国人生活困苦、没有自由?中国每年有超过1亿人次出国旅游、消费、暴买,中国人也是欧美奢侈品最大消费群;欧美国家已禁止中国人随意购买土地、产业、企业,它们也禁止中国人投资于某些行业,中国人的钱多到令欧美那些一人一票的国家害怕,唯恐人民币淹没它们。

我欣赏那2位中国姑娘的话:我们不需要投票,我们开心就好,不需要别人替我们安排。德士大叔视如拱璧的一人一票,中国人却视如敝屣,但他们活得比许许多多有投票权的人开心。

德士大叔有一句话倒说得很对:我们的天空和你们的天空是不同的。

大家都生活在自己的天空下就好了,别强迫别人活在我们的天空下,别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天空,目下天下滔滔,正因为欧美集团强迫别人必须接受他们的天空,更企图强行为中国人安排怎样生活,殊不知中国人活得比他们更开心幸福。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