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滞胀即将降临了吗?/Project Syndicate

关于未来数月即将出现的通胀,究竟是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衰退引发的暂时性急剧反弹,还是体现了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因素的持续性趋势这个问题,经济学界内部的争论越来越大。

有几个论点认定通胀会出现长期持续增长——该比率在过去十余年一直低于大多数央行每年设定的2%目标。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为一个看似已经好于预期的经济复苏颁布了过量的财政刺激措施。

去年春天和12月已经分别出台了3兆美元(约12.3兆令吉)打包方案和9000亿美元(约3.7兆令吉)刺激计划,今年3月又批准了1.9兆美元(约7.8兆令吉)额外支出,紧接着还有2兆美元(约8.2兆令吉)的基础设施法案。

可见美国应对此次危机的力度,要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大了一个数量级。

释放受压抑需求

但有人反驳说这种刺激措施不会引发持久性通胀,因为家庭将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存起来拿去还债了。

此外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会增加需求,也将通过扩大可以提升生产力的公共资本存量来增加供给。

不过即使考虑到这些动态因素,刺激措施引发的私人储蓄激增,也意味着会有一些受压抑需求会被以通胀的形式释放出来。

第二个相关论点则认为,美联储和其他大型央行的货币和信贷宽松复合政策过于宽松。

央行提供的流动性已经在短期内导致了资产膨胀,并将随着经济再度重开和复苏加速而推动通胀式信贷增长和实际支出。

有些人认为,央行可以在时机成熟时简单通过缩减资产负债表,并让政策利率脱离零或负值区域来消灭多余流动性,但这种说法已经越来越难以让人信服了。

中央银行一直在以相当于“直升机撒钱”或是实践现代货币理论的方式将巨额财政赤字货币化。

央行丧失独立性

在公私债务从一个本已很高的基线上(发达经济体相当于GDP的425%,全球356%)进一步增长的时候,只有将短期和长期低利率相结合才能维持债务负担的可持续性。

在这个时候实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重挫债券和信贷市场(然后是股市)进而引发一场经济衰退。

可见中央银行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其独立性。

而对此的反驳理由是,中央银行可以在经济达到充分产能和充分就业时,再想方设法维持其信誉和独立性。

另一种选项则是脱离对通胀预期的锚定,但这将毁掉央行的声誉,致使物价增长失控。

赤字货币化防通缩?

第三种说法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不会引发通胀,反而只是防止通缩。

但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将全球经济当前受到的冲击跟2008年作类比,当时的情况是资产泡沫崩溃造成了信贷紧缩,进而导致了总需求冲击。

而当前的问题是我们正从一场负面总供给冲击中恢复过来。因此,过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确实可能催生通胀,甚至导致更糟糕的滞胀(高通胀与衰退并存)。毕竟1970年代的滞胀,就是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和1979年伊朗革命后引发的两次负面石油供应冲击后产生的。

在当前情境下我们需要小心一些潜在的负面供应冲击,因为它们既是对潜在增长的威胁,也可能是推高生产成本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去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这类贸易障碍;疫情后供应瓶颈;中美冷战加剧;随之而来的全球供应链巴尔干化及外国直接投资从低成本中国向高成本地区转移。

同样令人担忧的,还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人口结构。当老一辈人通过花光储蓄来刺激消费时,新移民限制将给劳动力成本带来上升压力。

民粹主义恐反弹

此外,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的加剧,意味着民粹主义反弹的威胁依然存在。

一方面这可能以一些支持工人和工会(这是劳动力成本压力的进一步来源)的财政和监管政策的形式来呈现;另一方面企业寡头势力的集中也可能被证明是通胀性的,因为它提升了生产者的定价能力。

通胀回归后果严重

当然,对大型科技企业和资本密集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的抵制也会在更大范围内减少创新。

对于这种滞胀论也存在一种相反的说法。

尽管遭到公众抵制,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方面的技术创新可能会继续弱化劳动者,而人口结构效应可能会被更高的退休年龄(意味着更多劳动力供给)所抵消。

同样,随着世界许多区域内部一体化的加深,以及服务外包为劳动力迁移的障碍提供了变通之道(印度程式员不必搬到硅谷就可以设计美国手机应用程式),当前的全球化逆转本身也可能被逆转。

最后,任何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可能只会缓解需求乏力和通缩性长期停滞,而非引发严重通胀。

在短期内,消费品、劳动力和大宗商品市场以及一些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将防止通胀持续暴增。

但在未来几年内一旦出现任何一种持续负面供给冲击,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将开始触发持续的通胀(以及最终的滞胀)压力。

毋庸置疑:通胀的回归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后果。

我们将从“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代进入一个宏观不稳定的新时期,债券的长期牛市终将结束,不断上升的名义和实际债券收益率,将使当前留下的债务无以为继,导致全球股票市场崩溃。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再次见证1970年代式的不稳定状态。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体面生活是国民应得权利/南洋社论

近年来,马来西亚城市地区的体面生活基本开销节节攀升。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以一家四口为例,在巴生谷、新山、芙蓉、马六甲等城市,月度基本开销普遍超过5000令吉,部分地区甚至高达6490令吉。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城市化的成本,也揭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冲击。

政府目前参考体面生活基本开销数据实施针对性补贴计划,这是一项积极尝试,但仍需更精准、更全面。补贴应集中于基本民生需求,如食品、电力和燃油,特别是针对低收入(B40)和中等收入(M40)家庭。

此外,补贴政策应动态调整,与通货膨胀率挂钩,以确保覆盖面和补贴金额能及时适应物价波动。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同时,政府可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降低与补贴相关的行政成本,使更多财政资金直接惠及家庭。对于乡区家庭,尽管体面生活开销较城市低,但仍需关注能源、交通和教育开支,确保社会公平。

居住成本是体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加剧家庭的财务压力。政府应通过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防止投机行为导致房价虚高,同时增加可负担房屋的供应。

此外,推行“公共住房及租金控制”模式,确保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得优质住房。监控现有租赁市场,防止租金飙升,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食品价格是开销的重要部分,其波动直接影响家庭预算。政府应在食品生产和分销链中加强管控,确保市场供应充足。

例如,通过扩大农业补贴,支持本地粮食生产,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同时,打击囤积居奇和价格操控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城市交通成本也是影响生活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应继续推动公共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升级,并提供更多交通津贴,鼓励公众使用更经济的交通方式。

联手国行抑制通胀

通货膨胀是推高体面生活开销的主要推手之一。政府与国家银行应加强合作,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例如控制利率增长,稳定货币供应量,防止价格过快上涨。

体面生活不仅仅关乎消费支出,更关乎收入增长。政府应制定长期经济规划,吸引高附加值产业投资,为劳动者创造更多高薪岗位。

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强化劳动者权益,确保收入增长能够追赶生活成本的上升速度。

此外,通过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为家庭提供更稳定的经济保障。教育普及还能在长期内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认为,体面生活的定义远不止于满足基本需求,而是追求一种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面对当前城市生活成本高企的挑战,政府必须在短期内采取精准措施,稳定民生开支;同时在长期内通过收入增长、产业升级和教育投资,为家庭构筑更牢固的经济支柱。

唯有如此,人民才能真正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生活在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包容普惠的社会中。体面生活,不应成为奢侈品,而是每一位国民应得的权利与期盼。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