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通胀恐慌宜趁早/李兴裕

从去年起,全球各地,无论是先进国家或新兴经济体,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都已处于扬升趋势。
美国通胀率按年增幅,去年12月达到7%的逾30年最高水平,今年1月更是冲上7.5%!
欧元区通胀率去年12月,也录得5.1%的纪录新高。
最近几个月,其他通胀指标也显著增长,尽管增幅与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不同。
这波通胀是由迅速上涨的商品和能源价格、产量短缺和供应瓶颈(导致成本转嫁到消费者通胀上)以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后需求复苏推动的。
长期供应中断、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飙升、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扬升、疫后经济重新开放后需求复苏,以及通胀预期的脱锚,可能导致通胀显著上升,迫使各国监管当局采取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阻止通胀进一步攀高。
近期到过杂货店、餐馆及小贩摊位,或去年底圣诞节和农历新年期间的大马人,可能已经注意到各类物品价格飙升。
事实上,大马核心通胀率自去年8月起已持续攀升,从8月份的2%,于11月和12月分别扬升至3.3%和3.2%。这波涨势的主要推手,包括食品与非酒精饮料、家具、家用电器、餐馆与酒店,以及金融服务和交通。
物价涨幅或超CPI
食品是我国家庭最大的开销之一,其价格涨幅为近4年来最大(去年12 月按年增长 3.4%)。 去年12月, 居家煮食(4.1%)和在外用餐(2.2%)的食品价格普遍上涨,例如鲜肉和鸡蛋,所有食品价格都大涨。
尽管如此,公众表示,整体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了官方CPI的水平。 一些人猜测通胀率至少为 6至7%,最高可达10%。 CPI是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与服务范围抽样的加权指数,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盲点。
明白了为何通胀率上升得如此之快,有助于澄清通胀可能持续多长时间,以及政策制定者应采取什么措施。
目前看来,通胀率的增幅,本质上似乎与过去的其他通胀时期大不同。过去的通胀时期,与商业景气循环周期更密切关连。
调高最低薪加重成本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今年大部分时间的整体通胀将保持高位,即使当前因供应链瓶颈和生产成本而导致的价格上涨,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退。
虽然由于"技术基础"统计效应,年度通胀将在按年上有所缓和,但物价水平因价格粘性而不会下降。
根据我们的评估,通胀上升的风险偏高,成本和价格压力来自商业与工业用户的电费调高11至18.4%。
此外,企业和消费者面临持续的成本驱动价格压力。
由于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价格当前和潜在的涨势,预计通胀预期将上升。 另一个可能引发另一波价格上涨和消费者通胀的负面引述,是逐步取消对 RON95汽油和柴油零售价的补贴,目前的上限分别为每公升 2.05令吉和 2.15令吉。
鉴于在高水平的再感染和外部逆风中复苏的很大未知性,必须采取及时的间歇性措施,以及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防止“通胀恐慌”。
如果随着通胀预期升温,持续的高通胀率变得根深蒂固,政策制定者需要为其行动制定应急计划。
受薪族为了应付生活升本扬升,寻求提高工资,可能会加剧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当前劳力市场紧缩,令一些员工短缺的行业被迫调高工资。政府建议将最低薪金提高 25%或300 令吉,从目前的每月1200令吉调高至 1500 令吉,同时上调电费,将增加企业营运成本,迫使企业将额外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顶价机制长久适得其反
我们认为,应将顶价机制作为临时的权宜之计,以保持必需品价格的稳定。
长期的顶价限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并破坏供需平衡。
生产商和制造商不会调整他们的供应量,因为顶价机制阻碍了价格的信息传递。
生产成本的扬升挤压了生产商的赚幅,并将其推向亏损,因为他们的生产成本比产品顶价来得高。
鉴于当前的通胀、工资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持续多久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大马国家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将必须权衡支持经济复苏和稳定通胀,两者之间关系的各种利弊。
当前的利率持续处于记录新低多时,国行行动太慢,可能会浪费它管控通胀预期的大好机会。
无法驾驭持续的高通胀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成本,可能会损害经济复苏。通胀再度走高且走势较不稳定,将造成外汇波动激烈。
体面生活是国民应得权利/南洋社论

近年来,马来西亚城市地区的体面生活基本开销节节攀升。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以一家四口为例,在巴生谷、新山、芙蓉、马六甲等城市,月度基本开销普遍超过5000令吉,部分地区甚至高达6490令吉。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城市化的成本,也揭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冲击。
政府目前参考体面生活基本开销数据实施针对性补贴计划,这是一项积极尝试,但仍需更精准、更全面。补贴应集中于基本民生需求,如食品、电力和燃油,特别是针对低收入(B40)和中等收入(M40)家庭。
此外,补贴政策应动态调整,与通货膨胀率挂钩,以确保覆盖面和补贴金额能及时适应物价波动。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同时,政府可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降低与补贴相关的行政成本,使更多财政资金直接惠及家庭。对于乡区家庭,尽管体面生活开销较城市低,但仍需关注能源、交通和教育开支,确保社会公平。
居住成本是体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加剧家庭的财务压力。政府应通过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防止投机行为导致房价虚高,同时增加可负担房屋的供应。
此外,推行“公共住房及租金控制”模式,确保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得优质住房。监控现有租赁市场,防止租金飙升,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食品价格是开销的重要部分,其波动直接影响家庭预算。政府应在食品生产和分销链中加强管控,确保市场供应充足。
例如,通过扩大农业补贴,支持本地粮食生产,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同时,打击囤积居奇和价格操控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城市交通成本也是影响生活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应继续推动公共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升级,并提供更多交通津贴,鼓励公众使用更经济的交通方式。
联手国行抑制通胀
通货膨胀是推高体面生活开销的主要推手之一。政府与国家银行应加强合作,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例如控制利率增长,稳定货币供应量,防止价格过快上涨。
体面生活不仅仅关乎消费支出,更关乎收入增长。政府应制定长期经济规划,吸引高附加值产业投资,为劳动者创造更多高薪岗位。
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强化劳动者权益,确保收入增长能够追赶生活成本的上升速度。
此外,通过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为家庭提供更稳定的经济保障。教育普及还能在长期内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认为,体面生活的定义远不止于满足基本需求,而是追求一种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面对当前城市生活成本高企的挑战,政府必须在短期内采取精准措施,稳定民生开支;同时在长期内通过收入增长、产业升级和教育投资,为家庭构筑更牢固的经济支柱。
唯有如此,人民才能真正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生活在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包容普惠的社会中。体面生活,不应成为奢侈品,而是每一位国民应得的权利与期盼。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