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人才脱钩 中美俱伤/魏开星

来华访问的美国财长耶伦是美国政界中头脑最清醒的人之一。在拜登团队一片“与中国脱钩”声中,她是最早唱反调的高官之一。

正因为有了像耶伦这样的务实派声音,华盛顿等西方政界才从一面倒的“脱钩断链”中扭转过来,换成了“去风险化”的新说词。尽管如此,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脱钩”行动早已悄悄展开,尤其在一些领域还表现地十分显着。最近的一个实例,令我们感到“人才脱钩”就发生在身边。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在美中国问题学者、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决定返回亚洲,担任香港大学新智库领导职务。李成是笔者的朋友,当我还在做电视节目制片人的时候,他作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常常是我们华盛顿演播室的座上宾。报道称,李成是在中美博弈加剧、沟通管道越发不顺畅的背景下离开华盛顿。在李成之前,已有多名旅美中国学者和科研人员选择离开。

美是世界人才高地

美国是个大熔炉,汇聚全世界的人才;本身又是移民国家,崇尚自由、民主,对各国人才极具吸引力。所谓顶尖人才都非凡品,普遍性格孤傲,脾气乖张,桀骜不驯。他们适应不了沉闷的环境,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下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学术自由、挑战权威已形成传统,并构成西方文化的底色。此种氛围更有利于人才创新,更有利于思想自由驰骋,更有利于天才的成长与创造性活动。资本主义是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效率与创造价值是制胜的法宝;科技与人才将提高生产效率,并有助于产品价值的实现。因此,人才是被高度重视的。

1776年7月4日建国的美利坚合众国,以人才立国。该国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罗天下英才。建国之后接连击败邻国墨西哥、强国西班牙、德国等;并借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并向战败国的人才“挖角”,令到该国科技迅速上了一个台阶,将其他国家甩到了后面。

赴美留学  利益两国

自清末首次派遣学童赴美留学以降,中国向外学习除了曾以东洋——日本为热门之外,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成了主流,而西方中又以美利坚为首选。此种状况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因遭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封锁而戛然而止。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以国家名义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当中又以赴美留学为主。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美经贸、文化交往的加深,中国自费留学比官派的更普遍。目前,中国在美留学的同学多达34万多人。这当中不少选择留在当地工作与生活。

中国人不远万里去到美国,希望能从当今科技强国学习知识与技能,并开阔视野,接触西方文化及其生活方式,更好地为国效力。与此同时,中国的留学生也为所在国补充人才,促进交流,贡献才干;同时,也为各个大学、研究机构提供创收的来源,促进所在国的学术进步。

人才不流动 中美都“痛”

中国的网络语言说:美国负责想,中国负责做。这从侧面说明,美国的原创精神起码就目前而言胜过中国;而中国在创新的落地、应用、产业化方面,则有机会超越美国。这其实是理想的国际分工,各自具有比较优势。

按此国际分工,中美两国可实现双赢。然而,自从特朗普政府以来,美方认为照此发展,中国得到的更多,美国有被中国超越之虞。于是,美方试图打破这种状态,让中国追赶的步伐放慢,以此拉开美中之间的差距。

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美方出台了对中国留学生、在美生活工作的华裔非常不利的政策与做法。比如,特朗普执政时,美司法部制订“中国行动计划”,导致不少华裔学者面对刑事案件指控。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学生与科研人士的签证限制并未停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一向对人才最为宽容、对知识最为推崇的美利坚,都开始怀疑、猜忌、打压华裔学者的时候,在令中国人寒心之余,位于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也将黯然失色!

反应

 

财经新闻

双威大学倡导STEM教育 打造永续智能城市人才库

(八打灵再也25日讯)双威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日前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的投入,以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城市奠定基础。

该学院副院长(国际)刘显伦(音译)教授表示,智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提升生活品质是建设智能永续城市的共同目标。通过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可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科技赋能城市发展

他指出,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建筑材料、能源解决方案和城市生态系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工程师们则通过设计智能交通系统、优化能源分配、创新废物管理等手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计算机科学在智能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智能城市中的各种传感器和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例如,人工智能可以优化交通流量、预测基础设施维护需求、个性化公共服务。

打造包容性城市

他强调,在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同时,必须注重道德伦理。保护数据隐私、确保算法公平透明、避免偏见是建立公众信任、实现技术向善的关键。

他认为,智能城市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还要关注社会公平。通过提供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医疗服务、鼓励公众参与决策等方式,智能城市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

“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城市。我们希望通过STEM教育,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才,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可持续的未来。”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