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今天不(能)卖酒/周若鹏

官员读书多啊,知道酒乃穿肠之物,售卖这么危险的东西,当然该有准证才行。酒能乱性,酒后糊涂,我们当然不希望一家大小光顾的咖啡店,变成酒色财气的堕落场所。你想象一下,咖啡店喝多了的安哥突然引亢高歌,污言秽语地骚扰邻座安娣,不就吓到了小孩了吗?小孩学着安哥骚扰邻座小妹妹,这社会还有救吗?你试想象一下……想象不到吗?因为没看过,这种事本来就少发生。

德怀特·希思是1950年代耶鲁大学的研究生,为了写论文到玻利维亚东部小镇蒙特罗生活。那里的居民是坎巴人,是印第安原住民与西班牙人后裔。德怀特发现他们每个周末都聚酒,但并非开狂热派对,而是十分仪式性的。一人敬酒,喝半杯,敬酒的对象喝另半杯,再对另一人敬酒。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喝到倒,醒来再敬过。

那酒是难喝到不行,连当地人也这么说,德怀特拿了一瓶坎巴酒回城中化验就明白原因了,其标准酒度是180,换算成酒精浓度是90%,算是实验室酒精了,可用来防腐。喝成这样,这小镇能不成为罪恶中心吗?没有,那里没有暴力,没有吵架,没有性骚扰,周末过后大家如常上班。

墨西哥瓦哈卡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样了,喝醉了不是静静睡去,而是开打。然而人类学家拉尔夫·比尔斯观察了几百场打架以后,发现他们不见得完全失控,几乎都依照相同的剧本进行。有人开始挑衅,然后开始拳脚互殴,大家都带刀甚至配枪,但从不用武器。一直打到一方倒下,胜方会摇摇晃晃地把败方扶起来,互相拥抱一下。酒精并没有把人变成丧心病狂的禽兽。

酒精让人暂时短视

许多学者都研究过酒精对人类以至社会的影响,这东西并非使人放松而已,比较精确的说法是它让人暂时性短视,放大眼前,模糊未来。酒能助兴是因为专注于当下的快乐,而酒入愁肠愁更愁则是因为过分聚焦于当前问题,看不到往后解决的办法。如果李白清醒着,断写不出“千金散尽还复来”,必定会顾虑下个月的账单。

公元前7000年就出现酒精饮料了,比许多宗教还要早,说酒精万恶么?人类也还没灭绝。中美德英法喝酒大概比我们凶,国家好像都比我们进步。咖啡店里的安哥喝多两杯,顶多说笑大声点,不见得就随便打人了(除非是假拿督)。这里说要禁酒的人究竟做过深度的社会研究吗?有什么理由说服我们呢?如果没有,恐怕比醉酒的人还要短视。

反应

 

灼见

当教育机构参与拍剧/周若鹏

就这天,寰宇电视的连续剧《青春,你好!》启播,这名字不知谁取的,不知和导演陈胜吉有关与否。我总不容易从他的作品名称直接联想内容。 其实《青春》并非阳光明媚,它还挖掘家庭两代鸿沟、不正当交易、自杀、性爱短片等黑暗主题。

在拍摄现场和导演互动的机会不多,倒是在工余有机会闲聊几句,方略知其才学。

我本以为陈胜吉故弄玄虚,现在我认为他是信任观众,信任我们能够思考,能消化有深度的故事,能接受转折所带来的惊喜,叙事不必粗暴直白。

首映礼上总监制李治成说陈导是本地少有能兼顾艺术与商业的电影人,诚然。

幕后故事十分丰富

导演是作品的灵魂人物,但作品不是靠他一人完成的。在开拍以前,总要有人说服寰宇挑战大马的尺度,要让投资方信任剧组能在尺度内拿捏得恰好到处。至于拍摄团队有多敬业乐业,影视业如何推动经济活动,我之前谈过了就不再赘述。

从观众角度来看,一部戏就只是一部戏,娱乐罢了;我有幸一窥幕后,幕后的故事也十分丰富。娱乐媒体如常聚焦演员和拍摄花絮,我倒觉得制作公司韩新影像值得多着墨。

对一般影视公司来说拍剧是日常,而韩新影像背后是大同韩新学院,那是办教育的,怎么去投资拍戏呢?这个问题,也有资深教育界前辈问过韩新陈院长:“怎么去做这不赚钱的事?”这绝对是善意提醒,请万勿把教育当慈善,学院必须赚钱才能营运。

韩新向来以广电科系见称,我觉得韩新成立一家与业界接轨的公司,此举十分可取。通过制作公司接受顾客委托制作各类影视作品,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同时也培养本身的艺人,为学生铺路,像主演《青春》的谢烘霖就是韩新学生。

投资拍摄连续剧尽管不赚钱,但从行销层面上来说赚了口碑(《青春,你好!》真的是好戏),提升品牌印象,让家长学生都对学院更具信心。一个项目当下赚不了钱,不代表所做的事没有价值,未来若更多人加入韩新,培养出更多人才,便是本地影视业之福。比如说,原来陈胜吉导演也是韩新的杰出校友。

我希望寰宇、韩新都能多做像《青春,你好!》这样的尝试,既富娱乐性又不乏社会关怀,信任观众能够欣赏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请你去看《青春,你好!》,有人看,对整个制作团队来说就是莫大鼓励,让大家走得更远。(第一集有我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