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从社团、宗教、村镇看华社变化/廖文辉博士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200余年来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个为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的分期点,然而站在本土角度来思考,1911年是否是个理想的分期的年份,恐怕不无商榷的余地。至少1911年前后,华人社会比较看不到显眼的转变。

1911年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海外华人仍然心向中国,以中国为依归,以此为分期点有其时代的背景和利便。

事实上,20世纪另外还有几个可以采用的分期点,如二战结束的1945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的1957年,五一三事件的1969年等是。如果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最为重要的3个面向,即华团、宗教和村镇来探讨华社的演进、发展和变化,1911年恐怕就不是一个恰当的分歧点。

颜清湟的《新马华人社会史》基本仅处理战前的华人社会,其次华人村镇作为华社最为基层的组织,在其著述中则几乎缺席。在我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主要以1945年为断限,原因在于华社经过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加上战后马共走入森林进行武装抗争,战前和战后的华人社会已经是另一番光景,华社可谓历经前此未有之翻天覆地的改变。

社团仍是华社核心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太剧烈的改变,但如果深入了解,有不少的变化却在静悄悄中出现。社团作为华社三宝,仍然是华社的核心,其中较大的改变是文教团体大量涌现,反映了华社对文教的捍卫和诉求;至于个别单打独斗的社团,开始注意及团结的重要,逐渐走向联合,通过集体力量来为华社服务;华团的功能也从服务南来华民,演变为替在地华社奋斗和努力,总会的出现最能说明这种转变,而会党则逐渐消亡,纷纷转型上岸。

宗教仍然是华社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寺庙不因为社会进步而萎缩,不少宫庙反而在华社整体经济力量增强后,愈加富丽堂皇,华社通过信仰来达到心灵慰藉仍然有其需求,这方面的改变反而不大。

最后,作为华社最基层的聚落因新村计划的推行,将原本零散分布的华人居住形态,集中到一个固定范围进行圈住。或者是将原本住在同一范围内的华人,分派至不同的新村,使得战前以来已经形成的华人聚落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反应

 

森美兰

周世扬吁华社 加强育苗培育参政领袖

(芙蓉25日讯)罗白州议员周世扬指出,华社各大机构应该更着重于加强育苗这一块,尤其是培育领袖直接参与政治,以在维护华教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表示,包括教总、董总及校友联总等华教机构,都可以探讨通过培育年轻领袖参政,甚至竞选为议员,如此才能更有力地解决华教长期面对的各种问题。

他日前代表交通部长陆兆福出席“2024年第38届全国华小华语演讲暨笔试比赛颁奖典礼暨闭幕仪式群英宴”,主持闭幕致词时,这么表示。

他说,华教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然而直接参与政治的华教分子并不足够,因此呼吁更多华社机构除了注重幼苗的个人发展外,也应该着重于加强在政治方面。

他也说,如今许多年轻一代,包括华裔领袖对华教背景的认知并不足够,因此华教机构应该好好培育下一代的华教底蕴,并鼓励他们在未来从政,以让捍卫及发展华教的工作能做得更到位。

他也代表陆兆福宣布拨款5万令吉予森美兰华校教师会作为活动经费。

筹委会主席兼森美兰华校教师会主席朱良义指出,全国演讲及笔试赛已成功举办38届,是极为重要的平台,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切磋交流的机会。

他表示,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台上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和逻辑思维;而笔试比赛则通过书面测试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

“此外,这项赛事还促进不同州属学生的文化交流,通过相互学习与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它不仅是一场语言能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文化碰撞的盛会。

“因此,我们有责任让这项赛事持续办下去,为更多学生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在华文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华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承离不开每位学生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出席者包括教总永久名誉顾问拿督王超群、主席谢立意及第一副主席拿督黄天良等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