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以色列虐杀老弱,人神共愤/蔡元评

以色列在加沙疯狂残暴的杀戮。自去年10月动武到今年3月,杀害了3万3000巴勒斯坦人,8万人受伤。以色列500人阵亡,2400人受伤。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告诉联合国安理会,加沙地带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亡,“没有任何地方,也没有任何人是安全的!”

穷兵黩武丧尽天良

作为以色列坚定的盟友和军火供应商,美国内部也开始有“微言”。防长奥斯汀出席众议院听证会时坦称,超过2万5000名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死于非命。以军打死打伤的,几乎都是手无寸铁,无辜的妇女和儿童。天良丧尽,何其残忍!

加沙面临人间浩劫,百万人家破人亡,在死亡线上颠沛流离时,美国及其盟友铁青着脸,不制止以军停火,也不对难民进行人道救援。安理会眼看情况惨烈,连续4次表决,要求以色列停火,都被美国带头,以常任理事国的特权,一口气的挡了下来。

以色列杀得兴起,加沙濒临种族灭绝时;各国实在看不下去了;3月底,10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名,再提出停火表决。随着国际响彻云霄的呼叫,美国终于“天良发现”,罕见的投下弃权票。最终, 安理会以14:0全数通过,赞同提案,并扩大人道援助。可以说,这是近年,联合国通过的最正义,也最能反映国际社会对中东问题诉求的提案。

国土面积仅2.5万平方公里,人口900万的以色列,资源贫瘠,一无所有。但这个犹太小国样样凸出,举凡军事、科技、农业,都是中东一条龙;在阿拉伯和波斯人的重重包围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主政者自矜自是,自诩为中东的“小美国”。

以色列全民皆兵,将打仗和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全国不论男女,依法须服兵役。其常备军虽只有区区20万,但战事一旦爆发,24小时内即可传召数十万后备军投入战斗。

犹太扼住美国咽喉

以色列大街上,目光所及,到处都是穿军装,挎枪的男女军人,下班回家时仍然带着枪。空气中弥漫着枕戈待旦,随时打斗的准备。

以军袭击加沙时,连学校、医院、难民营、联合国机构也不放过。屠刀伸向手无寸铁的儿童、妇女、病人和学生,企图将520万巴勒斯坦人赶尽杀绝!其疯狂与残暴,和当年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不遑多让!

美国的犹太人则非常显赫,在政治、经济、金融、媒体和科技等领域都以领头雁的姿态傲飞。

拜登政府的财长耶伦和司法部长加兰为犹太裔。华尔街上,高盛、黑石、花旗、摩根等犹太金融大楼矗立;亿万富豪榜上,三分之一是犹太人。在传媒领域,《纽约时报》、CNN的决策层都是犹太脸孔,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巨擘也都是犹太人。科技龙头,例如微软、脸书、谷歌的总部,墙上悬挂的都是犹太创办人的照片。

犹太人只占美国人口2%,约700万;但十分超越,而且族群一条心,目标一致;紧紧的抓着金融和话语权两大命门,彻底的把“美国咽喉扼住”。犹太人一清二楚,美国是慕强型的动物,有如癫马,天性不羁,喜欢争夺领导地位。只要摸清其情绪,一跃上马,马儿就必然任由他摆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战时期,犹太人被纳粹屠杀虐待,几乎灭族,博取了许多的同情。1948年联合国决议,准其回归巴勒斯坦建国。但以色列立国后,凭其啸咤的军备,以及白宫的刻意栽培,很快的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钉子户”。得意忘形的以色列一直以各种理由发动战争,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如今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几乎被其强占。

以色列影像已全毁,身上堆满了各种病灶:血腥、残忍、狂妄、放肆。其作为和举止人神共愤!

英语喉舌《经济学人》以“孤独的以色列”(Israel Alone) 为封面文章,指其加沙行动失败,不但没有解救被掳的人质,而且妄顾人道,滥杀无辜。

外交方面,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尤其是全球南方各国,天怒人怨。内政方面,总理内坦亚胡自大、无能,要求其下台的声音此起彼伏。《学人》呼吁美国须协助“单薄脆弱”的以色列,使其“起死回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指的是涵盖正义和仁义的王道。谁站在正义,谁施行仁政,谁就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违背道义,必然众叛亲离。以色列的命运,在于他的选择 —— 继续霸道,四面楚歌;或改弦易辙,走向王道!

反应

 

国际

贝鲁特续传枪响 车流涌向黎南边界

(贝鲁特27日讯)以色列与真主党停火已生效,但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街头仍可听到枪响。

根据外媒记者目击,在停火生效后,车流已开始涌向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交界处。

报道指出,目前并不清楚贝鲁特的枪声是否为了庆祝停火,因为枪声也被用来提醒可能错过以色列军方撤离警告的居民。

真主党并未对这项停火正式发表评论,但真主党高层官员费德拉拉告诉黎巴嫩新电视台,虽然他们支持扩展黎巴嫩国家权力,但组织将会从战争中变得更强大。

身为黎巴嫩国会议员的费德拉拉说:“数以千计的人们将加入抵抗,将这场抵抗解除武装,是以色列无法实现的一项提案”。

至于在背后为真主党撑腰的伊朗,则没有对这项停火公开置评。除了真主党之外,伊朗也支持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以及从也门袭击以色列的胡塞武装。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