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伸橄榄枝,后院失火?/胡逸山博士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自行宣布,已向当下份属反对党的伊斯兰党伸出政治橄榄枝,邀请后者加入他所领导的团结政府。然而伊党一方却对此项政治演变轻描淡写,甚至有说压根儿没有收到邀请云云,可谓是一场政治罗生门。

之前本栏有根据本地政坛经验与形势推论说,应当双方已哪怕是幕后在谈,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抑或是条件还未谈妥,所以没有共同公开声明。而安华的单方面披露,也可解读为向伊党方面的一种施压,要后者赶快做出决定,不要再拖泥带水。

但在这即使是在台面上朝野之间的一来一往,其中也还是大有学问的。更贴切地来说,是一个在朝者向部分在野的政党伸出橄榄枝,而不能说是整体在朝者对在野方如是做。在朝方面,安华在宣布此项招揽伊党的行动前,有否咨询过他所领导的希盟其他成员党,甚至是他自己的人民公正党,至于是否曾咨询希盟共组团结政府的国阵(尤其是领导国阵的巫统)、东马政党联盟等,就不得而知;虽然看起来应该是没有,因为他们被问起时,好象也很错愕。

难忍伊党入政府

公正党虽然实质上是由巫裔领袖主导,但非巫裔党员以至党要(什么副主席、总财政等)也为数不少,俨然可算是个多元族群政党。而众所周知,本地的非巫裔国民与选民,对于在他们眼中越来越走宗教极端路线的伊党,是极为“敏感”的。说得更白一些,他们长期以来投选公正党(以及扩大来说的希盟),未必是对安华的领导或希盟的执政方针特别钟情或满意,而主要是因为他们痛恨当年贪腐成风的国阵,以及恐惧寻求神权治国的伊党。

当下安华已经把对许多公正党以至希盟的支持者来说颇为难合作的国阵,招揽入团结政府共享政权,一些刑事案件缠身的领袖还公然入阁担任高职,控状又被“忽然”撤销,他们已然忍气吞声。如果再把他们视为终极敌人的伊党也招揽入政府,他们必忍无可忍,认为公正党以至希盟与贪腐极端已然狼狈为奸,从此发誓不再支持,至少不再出来投票、助选。

拒投票无声抗议

而支持者多为非巫裔的民主行动党对这一点的感受应该尤其强烈。在与国阵结盟后的几场州选与补选,虽然非巫裔选民对行动党以至希盟的支持仍然高企,但也有以没踊跃投票的方式做出无声的抗议。如果当下被认为是越走越极端(而非如很久以前被认为是走向中庸)的伊党被招揽过来,则行动党面对其支持者就根本没有一个可信的政治说法,其基本盘必大量流失。至于原本就从伊党里分裂出来的诚信党,如果霍然被逼与本来就因为意识形态越走越远而最终断绝关系的母党合作,不但会很尴尬,而且相对中庸的党员与党要们应该也不会同意。

另外,倒是巫统在这课题上的态度哪怕是曲线的相对坚决。当伊斯兰党近日来逆向地向巫统伸出橄榄枝时,巫统方面(至少是主流的高层)马上回应说会忠于团结政府,不会过档与伊党合作。至少目前是如此,就姑且听着吧!

至于砂拉越方面,其执政联盟其实在上届大选后率先表态欲与国盟合作执政,是在其许多非回教徒支持者的反对声浪下,方转向与希盟合作,所以对于伊党的被安华招揽,也得端看彼等实质上会如何应对。

反应

 

灼见

【灼见】达因政治遗风犹在/胡逸山博士

前财政部长敦达因日前辞世。因为他年事高,所以他的离世会予人“象征一个(政治)时代终结”的感觉。其实不全然如此,因为至少两位与他算是同一个(政治)时代,而且严格上来说政治资历比他高的政治人物还健在,还不时出来针砭时弊。

这两位与达因至少平行的政界前辈,当然就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以及也曾是财长的东姑拉沙里。印象中,我刚读小学时,那应该也是我的政治启蒙期吧!

马姑面和心不和

据当时大人们说,这两人面和心不和,尤其姑里一直对之前首相敦胡先翁没有选他继承相位,而让马哈迪雀屏中选而耿耿于怀。马哈迪医生当然也看得出来,所以要寻机把姑里边缘化。不过几年,姑里就被调任不及财长重要的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

再过几年,马、姑的政治斗争表面化,姑里挑战党主席失败、巫统变成新巫统、姑里另组四六精神党,后来却又回巢巫统等,那是另一段政治史了。

无论如何,取代姑里出任财长的,却是一位在政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后座议员、算是马哈迪吉打老乡的达因。有别于姑里的好搞政治,无时无刻在窥视着相位,达因则十足十是马哈迪最为心仪的那种技术官僚,少说话、多办事,政治上更没有野心。

当然,马哈迪最为欣赏达因的一点,应该就是达因会实践马哈迪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混合议程,也就是通过政府的“钦点”,辅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这些人能继续拉动更多的人也富起来。

那个年代也恰好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大搞公家企业私营化,并且看起来蛮成功的时候,至少为这些半生不死的公企带来私企的活力,甚至还有转亏为盈的。

马哈迪当时老实不客气地东施效颦,也搞起大规模的私营化,把以前由政府直接经营的一些主要是基础建设或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私营化。但马哈迪却要来个一石二鸟,不但要私营化,还要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经济目的。

钦点“幸运儿”无关绩效

所以,有别于英国私营化的选贤与能,以绩效为准绳的挑选经营者,本地的私营化就多是通过钦点、“提拔”一些也不知是具有什么资格的“幸运儿”来接手官营的大企业,而无端端地发达。所以后来出现多单的失败例子,甚至还要官方出手来打救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达因就是马哈迪这社会经济重组理念的最忠实实践者。在达因任财长时代,这种官方公开地“栽培”所谓“企业家”的做法可谓司空见惯,所以一些这些“企业家”们也被戏称为“达因的孩子”。

这种拔苗助长而非提倡绩效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达因的政治遗风可说是还没完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