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内阁只是微整容/杨善勇

千呼万唤之下,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内阁终于以微整容的姿态改组了。大家都说亮点是,民主行动党和巫统各自多得一个部长。

然而,此次增加的名额,不但造成体系越见臃肿,也同时推高正副部长比重:平均而言,每5个团结政府的议员,就有两人当上朝廷命官。

尽管如此,既然彼此得利,谁也不再因此开口批评,而是纷纷乐见其成。毕竟,一旦坐上这个位子,拨款加倍,糠麸多了;每逢出门,还有拥趸前面响锣开道,啰喽接风呵脬捧卵,好不神气。

华小增建 反复推搪

但是,个人和政党虽然非常风光,结构窠臼依旧,行政桎梏不改。自1998年后,首相兼任财长的潜规则,一如既往。

既然这样,我们怎么可能期待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必然按部就班落实?

何况,部长配额不仅要看配得几个,而是所配的部门,是否属于重量级别,还是纯属意思意思。毕竟,敦李孝式、敦陈修信之后,经济的操盘手,以及当年配给马华的贸工部,皆已经不再属于华基政党。林冠英当初所任,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

正因这样,仅是华小、国民型中学和独中的那点微不足道的配额,悬念重重。希望联盟、国盟、团结政府的财政预算到底如何,华小的增建和发展,一再磨蹭,反复推搪,总是说不清楚。

那么,遑论高攀位高权重的教育部、内政部了。纵然党秘书长陆兆福名下的交通部长,海陆空的权限,一早一块块被分割。战略的决策,不属于他。布局局限之下,如今交通部的大小,恐怕只有大约车牌的面积。

看似当家 实不当权

同理,地方政府发展部的最终权力,其实不在部长,而是各州政府的州务大臣和首席部长。甭说对岸砂拉越和沙巴的地方议会,吉隆坡和布城的规划和管理,也不听令倪可敏。官员的调动,则是遵照公共服务局的安排。

看似当家,实不当权;只好高调专搞公厕,以及一本本其实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所谓指南云云。参破这些,自可明白部长巡回的演出,不过是掩饰部门虚张声势的非常尴尬。

是的,这一回内阁的调动,只是类似割双眼皮的微整容,不是改头换面,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因此,纵然国债过兆,国库拮据,首相仍然大声承诺公务员一定加薪;苦心一片,全是为了选票。看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为何林慧英当上财政部副部长!

反应

 

灼见

【灼见】马哈迪只见中文招牌/杨善勇

占据的角度要是不同,所见的自然大相径庭。苏轼的《题西林壁》诗里展现的不止是人生的意境,也是视角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不久,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脸书贴文供称他在柏威年商场只见中文招牌,一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中国;于是故作不解问道:“此乃马来西亚,或是中国的一部分?”大概正是这么一回事。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都什么时候了,此时此刻,不论柏威年商场,乃至这个国家大城小镇的任何一个广场,几乎不可能出现只见中文招牌的景观。毕竟,地方政府法令已经明文有所规定写在招牌的语文了。那么,马哈迪到底何出此言? 

从不愿择善从之

追溯往事,马哈迪的这番论调,犹是要让华商和华社深深困惑了。大选之前他甚至曾经接纳2098个华团联署的1999年《华团诉求》,借以积极争取华人选票。大选之后,诸事已定,他随之转身遽然反脸,指控诉求好像共产党及奥玛乌纳云云。 

这种朝三暮四的操作方式,正是非常典型的马哈迪出招风格。人在马哈迪身边做事,前首相敦阿都拉可是看得一清二楚。当年接受碧莉洁威西和詹运豪专访,阿都拉明明白白点出马哈迪一如既往的反反复复:“马哈迪自有本身的一套。他坚信他那一套是唯一的法门。当我另辟蹊径,他指责我错了。那就是马哈迪之道。大课题,他也是这样。除了自己的想法,他从来不愿择善从之。”(《觉醒:马来西亚的阿都拉年代》;八打灵:SIRD,2013;页11)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眼下的问题,当然不在中文的展现,也不在英文的应用,而是马哈迪一时的天马行空。何况,那是中餐馆。对象群是谁,大家知之。那么,门口书写中文招徕既定的顾客,也是理所当然了。 

缘由浅显,思之自明。贵为两任一国首相,马哈迪岂有可能不懂得?既然这样,他的这番话,恐怕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森林茂密,空间隐蔽,处在那里,他看到什么? 

曾经排华的印尼,印尼机场也有了中文告示。大环境变了,政策和条规自然也要相应调整。马哈迪纵然不便远行,网络点击,也可以看到这一幕风景,何必为这一点事小题大做,喋喋不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