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新内阁新考验/胡逸山博士

内阁改组拉拉扯扯了几乎半年,方在近年底成事。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新内阁开会时训诫阁员们,谓新内阁没有所谓的蜜月期(即选民们会给他们一段时间表现)。

但在现实层面上来说,传统上,每年最后一个月是部长们出国度假的时段。这个传统源自当年英殖民时期,殖民地的高级英国官员普遍都会在年底拿有公家津贴的年假,回祖家英国过圣诞,有时长达整个月。

年杪出国公费度假

我国建国后竟也传承这个殖民地做法。作为部长们报酬的一部分,他们每年皆可携同家属到海外度假,堂堂正正用公帑来支付旅费,包括不是经济舱的机票,还有酒店住宿不等。而一些富豪等也会自费随行,以便与部长们在相对隐秘,以及有更长时间接触下,得以“商讨要务”。

而他们也如以前殖民地官员般,爱选择到英国伦敦度假,所以才有着在英国最豪华的百货公司哈罗德的咖啡厅,年底时如果往里边呼一声“拿督”,即有许多食客会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的都市传说。

就连前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周前申请拿回被法庭扣押的护照时,其中一个理由也是要赴伦敦(因为已下台,应该是非公帑支付)度假。

在这趟内阁改组中,被除名的前人力资源部长西华古马,不知有赶上在离职前来个年度的公费度假吗?而新入阁的部长们,又会在年底前行使这项优惠吗?

撇开这些相对的内阁“花边”课题(但因为涉及公帑,还是值得一提),这次的内阁改组起码从表面上看来也还是挺像样的。安华去年上台时没有遵守竞选承诺而兼任财政部长,颇为人说争议。一年多下来,虽然他精神饱满地治国,但明显地,如财政部有一位专职的部长来处理部务,可能会更理想。

在这次内阁改组中,安华也等于一定程度上对批判的声浪作出妥协,一方面继续坚持兼任财长,但另一方面也如几位有兼任财长的前首相般,委任一位第二财长。这位出身企业界、非政客的拿督斯里阿米尔韩查,看来也颇受商界的欢迎,希望得以更有效地辅佐安华管理财政部。

在前任内阁中,也有几位部长被认为是掌管重要部门(如卫生部、教育部)但又表现可以更好的政治素人,偏偏又都来自安华在公正党内的嫡系,所以安华也都没有把她们排除出新内阁,一位从卫生部调任重新提升为部务的联邦直辖区事务,另一位则还是留任教育部长。这一点倒是没有众望所归。

三剑客重新入阁

有众望所归的,曾经在之前部长任内备受好评的“三剑客”的重新入阁,即种植及原产业部长拿督斯里佐哈里、回巢卫生部的拿督斯里祖基菲里医生,以及也算部分回巢数字部的哥宾星。有了他们的扶持,安华的新内阁顿时显得气象一新。

但这次的内阁重组,也展现出了安华对其联合政府友党的尊重。如巫统主席兼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明显地不想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所以几位潜在的挑战者,都被明升实降地放逐到相对没那么“重要”的部门,如署理主席拿督斯里莫哈末哈山由国防部调任外交部、佐哈里没有如现实被看好般再次成为第二财长等。

至于在联合政府中议席最多的民主行动党,也获添加一个部长位,也算从善如流了。不过,的确如安华所云般没有蜜月期了,大家迫切希望看到新内阁如何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反应

 

灼见

【灼见】达因政治遗风犹在/胡逸山博士

前财政部长敦达因日前辞世。因为他年事高,所以他的离世会予人“象征一个(政治)时代终结”的感觉。其实不全然如此,因为至少两位与他算是同一个(政治)时代,而且严格上来说政治资历比他高的政治人物还健在,还不时出来针砭时弊。

这两位与达因至少平行的政界前辈,当然就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以及也曾是财长的东姑拉沙里。印象中,我刚读小学时,那应该也是我的政治启蒙期吧!

马姑面和心不和

据当时大人们说,这两人面和心不和,尤其姑里一直对之前首相敦胡先翁没有选他继承相位,而让马哈迪雀屏中选而耿耿于怀。马哈迪医生当然也看得出来,所以要寻机把姑里边缘化。不过几年,姑里就被调任不及财长重要的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

再过几年,马、姑的政治斗争表面化,姑里挑战党主席失败、巫统变成新巫统、姑里另组四六精神党,后来却又回巢巫统等,那是另一段政治史了。

无论如何,取代姑里出任财长的,却是一位在政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后座议员、算是马哈迪吉打老乡的达因。有别于姑里的好搞政治,无时无刻在窥视着相位,达因则十足十是马哈迪最为心仪的那种技术官僚,少说话、多办事,政治上更没有野心。

当然,马哈迪最为欣赏达因的一点,应该就是达因会实践马哈迪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混合议程,也就是通过政府的“钦点”,辅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这些人能继续拉动更多的人也富起来。

那个年代也恰好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大搞公家企业私营化,并且看起来蛮成功的时候,至少为这些半生不死的公企带来私企的活力,甚至还有转亏为盈的。

马哈迪当时老实不客气地东施效颦,也搞起大规模的私营化,把以前由政府直接经营的一些主要是基础建设或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私营化。但马哈迪却要来个一石二鸟,不但要私营化,还要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经济目的。

钦点“幸运儿”无关绩效

所以,有别于英国私营化的选贤与能,以绩效为准绳的挑选经营者,本地的私营化就多是通过钦点、“提拔”一些也不知是具有什么资格的“幸运儿”来接手官营的大企业,而无端端地发达。所以后来出现多单的失败例子,甚至还要官方出手来打救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达因就是马哈迪这社会经济重组理念的最忠实实践者。在达因任财长时代,这种官方公开地“栽培”所谓“企业家”的做法可谓司空见惯,所以一些这些“企业家”们也被戏称为“达因的孩子”。

这种拔苗助长而非提倡绩效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达因的政治遗风可说是还没完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