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旅游业复苏慢 须多投入资源/陈文坪

槟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受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获世界级城市评为Gamma-级(Gamma-Level City)城市。其实,单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项,槟城就享有很高的名气与国际知名度。

槟城曾是英殖民地的“三州府”之一,历史景点许多,殖民地时代留下的文化点缀在街头。因此,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加之早期来自大江南北的华人落户于此,带来了各地的美食。

经过数代传承,形成了自身的美食文化。正是这样,槟城是访客喜欢旅游的好地方。

自2020年疫情大流行的两年里,各地的旅游业便处于哀鸿遍野状态。2021年底虽逐步开放,如开通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VTL) ,旅游业开始有了生机。

今年4月1日,马来西亚在后疫情时代全面对外开放后,旅游业理应快速复苏,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比想象中来得缓慢许多。

店铺关闭游客空手归

笔者于9月底乘坐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好邮轮到达槟城。邮轮下午约三时抵达槟城码头,随及可下船自由到槟城市区游玩。一行人到市面各街道行走,所到之处,店铺都是关闭,市面经济萧条可想而知。

由于店铺都没有营业,多数访客回到游轮时都是空手而归,不像疫情前手里提着大包小包,满载回来。

不过,小吃一条街,美食处处,让访客不至于空腹行走街头,这倒是事实。

槟城小吃,闻名遐迩。傍晚时分,小贩摊档,开炉烹煮,食物飘香。喜欢街边小吃的食客,行走街头巷尾,总是流连忘返。

槟城小吃、美食,连西方洋妞也坐在街边品尝一番。

槟城小吃,街边皆是。槟城不但是文化名城,还是美食之城。槟城炒粿条,是老饕的最爱。连洋人也爱喜欢。而小摊贩也乐意为到访的客人尽情服务,非常有敬业乐业精神。

槟城小巷,多数矮房,由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呈现自身独特的古色古香。小巷中的咖啡馆,令访客置身在悠闲时光中,小憩时可以点上一杯咖啡,香味可口,可赞。

槟城战前小屋,成片毗邻,形成一种独特街道景色,吸引游人前往寻幽探秘。深巷里的小店,成了游人歇息的地方。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结合,享有那种城市中的慢生活及悠哉时光的方式,可取。

槟城码头,屋顶红瓦,特别显眼。屋顶两个穹形尖筒,更是特别。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沛的旅游资源。

槟城旧建筑,举目可见。殖民地的文化、历史,给街道建筑留下许多殖民地的印记。槟城市政厅就是其中之一。而槟城街道,战前战后的房子比比皆是,是一座保留得完好的“老房城市”。

当天槟城码头,停靠两艘邮轮,一艘是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另一艘是云顶梦号。这两艘邮轮都以新加坡游轮中心为母港。也都航经槟城。两艘邮轮都是可载客超过5000人,加上船上服务人员,也超过2000人,双轮比翼,相辅齐飞,为疫后的旅游业打造新的动力,为槟城旅游业带来无限商机。

然而,槟城虽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有美食闻名遐迩,马来西亚也全方位开放半年多,但槟旅游业复苏还是缓慢。

城区里访客三三两两,与过去成群结队喧哗场面,变得默默无声;过去满街商号开门迎客来,现在到处店面皆关,只剩下些许少数商店开门。可见,旅游业步履维艰。

各地方政府与利益相关者须联合一起,打造一个后疫情时代的旅游新方向,为旅游业注入更多资源,及开创新策略以利长远发展。槟城如是,他城亦是。 

反应

 

灼见

各界谴责教堂伤人事件/陈文坪

宗教和谐,是国家、社会、社区安宁的重要一环。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领导人都不时向人民提醒宗教和谐的重要性;更重要一点是各宗教之间的彼此来往,以增强互信,及相互了解。

11月9日傍晚约6时,狮城宗教场所发生一起不幸事件。武吉知马圣若瑟堂(St Joseph's Church)举行儿童弥撒时,57岁的本堂神父李光兴被刺伤。一位37岁男子过后被捕。

事件发生后,震惊狮城各界。最主要是伤人事件发生在神圣的宗教场所,而且还是在弥撒中。

媒体报道后,各界都纷纷加以谴责,并呼吁信众保持冷静。警方也在当晚召开记者会说明案件细节及从干案男子身上搜到多件凶器,让人们了解整个事件过程,避免不必要的猜疑。

守望相助相互支持

新加坡宗教联谊会在深夜发声明,对当天傍晚李光兴神父在弥撒期间遭刺伤事故表示十分不安,并促请公众在这个困难时期给予天主教徒支持。宗教联谊会文告说:“我们向来展现宗教间的同情和社会凝聚力,现在更是如此。让我们保持冷静,在爱与团结中携手同行。”

各宗教组织也纷纷发文告谴责这起伤人事件。如新加坡锡克教咨询理事会、基督教全国教会理事会、佛教总会、全真教化协会、回教理事会、印度教基金管理局、印度教咨询委员会等都各发表公开信强烈谴责这起暴力行为。体现了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守望相助,相互支持。

黄循财总理、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部长唐振辉等政要也在社媒发文谴责,并呼吁人们保持冷静和团结,以新加坡人的和谐与坚韧精神为彼此提供支持。

回顾过去,新加坡不时举行跨宗教对话与活动,让彼此间增强互信与了解。每当国家、社会遭遇一些灾害、困难时,各宗教团体都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各宗教领袖也会同台,为发生不幸的事件一起为社稷消灾、祈福,来安定民心。

如2020年10月,Covid-19疫情下,新加坡天主教会大力推动各宗教团体和平共处与合作,致力于为和平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去年10月,以巴冲突越演越烈,本地百位宗教领袖和新加坡宗教联谊会会员举行跨种族祈祷会,大家齐聚一堂,为受影响民众祈祷希望带来安全与和平。

共同维护种族和谐

更早前,新加坡某中学发生学生伤亡事故,本地各大宗教领袖也一道为这起事件举行特别祷告仪式,为新加坡的安定与所有学生的安全祝祷。反映了狮城社会的团结、包容与和谐精神。

狮城教堂发生伤人袭击事件后,各社群、宗教领袖纷纷谴责暴力袭击,呼吁民众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多元种族的和谐相处,人民和睦生活。这是值得肯定的,更是互信的基础。

东南亚国家是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社会,各族群、宗教互相来往,互相认识、相信彼此是长期的任务。

一旦当地发生什么袭击的不幸事件,至少能缓和所引发的种族和宗教的紧张情绪。因此,跨族群、跨宗教对话等活动,在民间团体必须持续不断进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