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网购的陷阱/周若鹏

我看中了一套皮质的手机壳和钱包,两者内嵌磁铁,粘合后钱包可变为手机架,好像蛮方便的。

我是在网络广告看到这产品的,价钱150令吉,一时买不下手,就搁着,搁了几天终于狠下心要下单了,却“嗅”到购物网站有点不对劲。

我以前中过招,在广告视频看到自动还原的魔术方块,花了几十块钱,从深圳寄来了一个劣质的普通方块。我没让骗徒得逞,所幸PayPal保障买家,投诉后全数退款。真相是骗徒盗用他人视频做广告,博受骗者懒得投诉,就赚了。

高价转售中国产品

那购物网站设计专业,但英文文案很罐头。我查网域登记、看公司地址,地点都在美国,这下可以下单了吧?此时有网购达人提点我:不管买什么,先查查淘宝。一查,一模一样的产品,只卖40令吉包邮。

真相也很明白了:这贸易商架了个电商网站,高价转售便宜的中国产品。因为利润超高,遂有行销预算用网络广告接触潜在用户。售价150令吉,设成本40令吉,再假设每花60令吉广告费可成交一单,那么就赚50令吉。而且,生产、寄货都不必自理。

这贸易商并不是真的在美国,谷歌一下它的地址就发现是租用的,显然不愿让人知道真实所在。严格来说这也不算诈骗,若我下单,我确实会收到所要的产品,只不过付出四倍价钱罢了,如果我不知道淘宝原价,还会很开心呢!

后来我就在淘宝下单了,那是我第一次用淘宝。实体产品来到手里,才发现设计上的些许瑕疵,比如质料太厚,但整体来说还算好用(40令吉,我还想怎样?)但故事还没结束,我好奇这东西是怎么能做到如此低价还包邮?话说我刚寄了一本书到中国,邮费100令吉。如果这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劳力便宜我明白,但邮费怎么也那么低呢?

中国物流系统高效

一来,中国物流系统十分高效,二来和多国有贸易合作,比如大马的数字自由贸易区,大大降低通关成本。此外还有其他原因:联合国底下有一个组织叫“万国邮政联盟”,其功能是确保各国邮费都在人民可负担的水平,比如说从肯尼亚寄包裹到美国的费用,远比从美国寄肯尼亚来得低。

但这是不足以支付美国国内的邮政成本,因此美国邮政局必须分担。中国这经济强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故此享有邮费优惠。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省下来的成本美国要负担,最后还是会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说回网购,总之不要冲动,下单前先查其他网购平台,面对不熟悉的电商先挖一挖底细,大概就能避免踩坑。我用着这个价廉物美又免邮的手机壳,不期然地猜疑背后有哪些隐藏成本,谁又在为这些成本买单?而且这整项交易几乎没有惠及本地商家,想到这里忽觉不寒而栗。

反应

 

言论

电商不希望“爆单”?/何燕羚

你是否忙着“双十一”后的退货?

每到11月11日,都是网购发烧友的购物狂欢节,各大小电商都利用这年度“爆单”机会,大肆推出各种诱人的网络促销活动推高买气,消费者更是乐开怀,全天拿着手机或在电脑前,眼都不眨,拼命看、手不停刷,再付款,简直是皆大欢喜,你卖我买购物乐。

这也许是往年的情景了。

今年的“双十一”,不少商家反而希望别爆单,这样能少亏点。为什么呢?

随着网购竞争越演越烈,内卷文化也趋向严重,各大平台为争取更大的市场蛋糕,不断推出“霸王条款”,最让电商吃不消是15天无理由退货和包裹寄出后,买家仍可以因为改变主意取消订单,这把买家推向尴尬局面,既想爆单又怕受伤害。

身边很多电商朋友最近不禁感叹,双十一“赚了个寂寞,到最后空空如也”。

产品报销亏钱收场

这波双十一真的累坏卖家。

平台为了让消费者多买,所提供的优惠券都属于高额消费,例如满1000减200、500减50、满100减30等。很多消费者为了筹够金额享受折扣,逐选购一些“不必要”商品来凑单,之后再以15天无理由退款的方式退货!

卖家从包装打包到发货,过程其实不容易,耗时费力。如今还要担心,即使包裹发货了,也不能“肯定”商品成功卖出,随时被买家退货,吃个闷亏。

一些电商朋友抱怨,这段时间的退货率非常高,很多都是双十一期间售出的订单,很多退回来后,商品都变质了根本不能再卖,需要报销亏钱收场。

需要优化销售规则

疯狂筹单再退货,不仅发生在国内,连美国著名高级时装品牌Ralph Lauren也遭殃。该品牌于双十一在中国创下超过16亿元人民币(约9亿8646万令吉)的销量,退货率却高达95%,即须退还15亿2000万元人民币(约9亿3713万令吉),震惊市场,被网民取笑为是凑单神器。

双十一原本只是一个以购物安抚“光棍”的人造节日,后来却俨然成了电商与消费者的“全民狂欢日”,再来到今年,则演变成“累坏买家(忙退货),玩惨卖家(收拾残局)”。

网购平台也许需要考虑优化销售规则,以塑造更健康的交易环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