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规划不足 地陷有余/杨善勇

不是偶然,也不是第一回。

吉隆坡印度回教堂路发生的地陷,吉隆坡总警长鲁斯迪透露,去年也有投报,唯已经修复。另有报章转述当地商家,2018年左右,亦有类似案例。搜寻网络,相似个案还真不少。

2022年1月26日,沙登乐斯达里柏兰岭LP1A/2路地陷,“吞”掉5车,现场17间商店也被令腾空,不过其一。2023年7月26日,加叻大道靠近文冬的66.1公里处严重地陷,想必大家仍然记忆犹新。2024年8月26日,另有甘榜格灵芝的班台柏迈路旁沟渠倒塌。

追究肇因

不过,一如既往,事情过了,谁也不会记得当初的极度惊悚,直到下一次惊天动地的轮回。正因如斯,沉痾宿疾,兜兜转转。眼下印度女游客不幸坠入8公尺深坑,是否足以提醒我们下不为例?

但是,下不为例,首要层递而下,认认真真追究肇因。而不是磨蹭推搪。当前的一个解释,点出事故的源头,乃是出自印度回教堂路的地理位置使然:这个地段,是巴生河和鹅唛河的交汇,地面下许多水道和支流,都流入这两条河流之中。

经年累月的冲击之下,土质或将侵蚀,造成土壤松动。随着时间推移,久而久之,土壤之间的空隙逐渐变大,一旦空隙达到临界点,说不定那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灾难了。

这套解说,文字既不深奥,内容也不晦涩,草根民众当然不难理解。耐人寻味的是,设想地质既是这样,为何当初的工程设计,完全没有考虑这点可以预见的风险,仍然不顾一切,容忍这一段行人道如此这般造建之?

逐步纠正

何况,吉隆坡印度回教堂路这个黄金地段,属于异常繁忙的公共空间:日日夜夜,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脚步鲜少停息。那么,此处的安全标准水平,难道不曾顾及这一些,乃至彻底放任结构的底线?

不论这道提问最终有何重大的发现,此间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协调,显然有所不少一言难尽的疏漏;乃至地方的蓝图和政府的指南所示,是一回事;落实眼前,则是另一回事。

认识这些,可想而知,想要解铃,也不是一夜之间的魔术;而是需要结合多门专业之力,调动权威的专家和学者抽丝剥茧,深入研究,才能从容说出一个足以信服各方的所以然,从而据此按部就班地逐步纠正,还国都和马来西亚以清誉。

反应

 

灼见

【灼见】马哈迪只见中文招牌/杨善勇

占据的角度要是不同,所见的自然大相径庭。苏轼的《题西林壁》诗里展现的不止是人生的意境,也是视角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不久,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脸书贴文供称他在柏威年商场只见中文招牌,一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中国;于是故作不解问道:“此乃马来西亚,或是中国的一部分?”大概正是这么一回事。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都什么时候了,此时此刻,不论柏威年商场,乃至这个国家大城小镇的任何一个广场,几乎不可能出现只见中文招牌的景观。毕竟,地方政府法令已经明文有所规定写在招牌的语文了。那么,马哈迪到底何出此言? 

从不愿择善从之

追溯往事,马哈迪的这番论调,犹是要让华商和华社深深困惑了。大选之前他甚至曾经接纳2098个华团联署的1999年《华团诉求》,借以积极争取华人选票。大选之后,诸事已定,他随之转身遽然反脸,指控诉求好像共产党及奥玛乌纳云云。 

这种朝三暮四的操作方式,正是非常典型的马哈迪出招风格。人在马哈迪身边做事,前首相敦阿都拉可是看得一清二楚。当年接受碧莉洁威西和詹运豪专访,阿都拉明明白白点出马哈迪一如既往的反反复复:“马哈迪自有本身的一套。他坚信他那一套是唯一的法门。当我另辟蹊径,他指责我错了。那就是马哈迪之道。大课题,他也是这样。除了自己的想法,他从来不愿择善从之。”(《觉醒:马来西亚的阿都拉年代》;八打灵:SIRD,2013;页11)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眼下的问题,当然不在中文的展现,也不在英文的应用,而是马哈迪一时的天马行空。何况,那是中餐馆。对象群是谁,大家知之。那么,门口书写中文招徕既定的顾客,也是理所当然了。 

缘由浅显,思之自明。贵为两任一国首相,马哈迪岂有可能不懂得?既然这样,他的这番话,恐怕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森林茂密,空间隐蔽,处在那里,他看到什么? 

曾经排华的印尼,印尼机场也有了中文告示。大环境变了,政策和条规自然也要相应调整。马哈迪纵然不便远行,网络点击,也可以看到这一幕风景,何必为这一点事小题大做,喋喋不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