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一杯饮料,非点不可?/杨善勇

咖啡店用餐,点不点饮料;乃至咖啡店开始不卖中国茶,如今也开始成为一道课题了。由此可见,此时此刻日常生活和营业成本的重重压力,确实业者和顾客心头上的两块大石。

不能开源唯有节流

站在消费人的角度,那是每顿两、三块钱的挣扎。一个月累积,毕竟可观。日子既然过得拮据狼狈,不能开源,唯有节流,能省则省。可是,每一个明天,总有行业酝酿新一轮的起价。

酿豆腐的指数,可以反映这个国家承受的困窘:一件2.20令吉,月入净收马币3000,可以买下1363件,相等于每天大约45件。设想一家五口,平均每日可吃9件,每餐3件。可以温饱乎?

面向这样的困局,不幸的是,按照国家领导的意思,替代的纾解方案不外乎:那就别点酿豆腐,叫杂饭好了。然则,一碟一肉三菜的杂饭,不会低过8令吉。换句话说,3000令吉,仅够支付375碟。一家五口计,每日每人可用2.5碟。

但是,草民需要解决的,当然不止是吃饭的问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至今悬而未决的挑战。那么,想在巴生谷自置公寓,卖价都是接近半个百万令吉起跳。

吊诡的是,假设细看租金的回收,眼下的屋价显然是不可思议了。假如月租仅有1000令吉,全年1万2000令吉。按照这个速度,不计利息,需时至少41年才能回本。假如一个人30岁决意投资一间公寓,最终年逾70岁也不能抵平所付。

摆在大家眼前,不论哪个族群,都是同一的画面。要是加上日夜的舟车劳顿,年年月月的非常劳累,可想而知。大选宣言不吝溢美之词的所谓安居乐业,自然全是奢侈的想象。

小人物经济学,没有繁琐的理论结构,也不需层递的推演:每月领薪之后,口袋剩下的,就是残余的幸福。有了那么痛的领悟,坐在咖啡店用餐,要不要点杯茶杯,自然必须斟酌了。

业者呢,自然也有艰苦的算盘:店租2500令吉,5个伙计各领最低薪1500令吉;仅此两者,已经万元。层层叠叠,开店周转,要是月得支出两万令吉,每天需要赚得666令吉,或者每小时83令吉,才能抵消月常资金。

如果每杯饮料,盈利1令吉,一小时里,需要卖出83杯。万一不能达标,一再浮现火爆的场面,也就可以理解。要看明白了,也就必然懂得各族草民都想奔向新加坡赚新币的理由了。

反应

 

灼见

【灼见】马哈迪只见中文招牌/杨善勇

占据的角度要是不同,所见的自然大相径庭。苏轼的《题西林壁》诗里展现的不止是人生的意境,也是视角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不久,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脸书贴文供称他在柏威年商场只见中文招牌,一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中国;于是故作不解问道:“此乃马来西亚,或是中国的一部分?”大概正是这么一回事。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都什么时候了,此时此刻,不论柏威年商场,乃至这个国家大城小镇的任何一个广场,几乎不可能出现只见中文招牌的景观。毕竟,地方政府法令已经明文有所规定写在招牌的语文了。那么,马哈迪到底何出此言? 

从不愿择善从之

追溯往事,马哈迪的这番论调,犹是要让华商和华社深深困惑了。大选之前他甚至曾经接纳2098个华团联署的1999年《华团诉求》,借以积极争取华人选票。大选之后,诸事已定,他随之转身遽然反脸,指控诉求好像共产党及奥玛乌纳云云。 

这种朝三暮四的操作方式,正是非常典型的马哈迪出招风格。人在马哈迪身边做事,前首相敦阿都拉可是看得一清二楚。当年接受碧莉洁威西和詹运豪专访,阿都拉明明白白点出马哈迪一如既往的反反复复:“马哈迪自有本身的一套。他坚信他那一套是唯一的法门。当我另辟蹊径,他指责我错了。那就是马哈迪之道。大课题,他也是这样。除了自己的想法,他从来不愿择善从之。”(《觉醒:马来西亚的阿都拉年代》;八打灵:SIRD,2013;页11)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眼下的问题,当然不在中文的展现,也不在英文的应用,而是马哈迪一时的天马行空。何况,那是中餐馆。对象群是谁,大家知之。那么,门口书写中文招徕既定的顾客,也是理所当然了。 

缘由浅显,思之自明。贵为两任一国首相,马哈迪岂有可能不懂得?既然这样,他的这番话,恐怕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森林茂密,空间隐蔽,处在那里,他看到什么? 

曾经排华的印尼,印尼机场也有了中文告示。大环境变了,政策和条规自然也要相应调整。马哈迪纵然不便远行,网络点击,也可以看到这一幕风景,何必为这一点事小题大做,喋喋不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