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两线制”兜售者,你们还好吗?/章龙炎

我国中央政府在去年全国大选首次出现政敌轮替执政,按那些把“两线制”当作是确保我国政治清明唯一出路的拥护者,特别是那些搞组织的与“知识分子”,现在难道不是检视此想法的时候了吗?

他们不敢也不愿。



有的是因为面子问题,有的是因为党派立场问题,不是保持沉默,就是为执政联盟找借口,其中一个借口,就是给新政府时间,最好是5年。

我没记错的话,他们之前言之凿凿说做不好就换,没有设下任何期限。现在为执政党联盟的表现与之前承诺落差太大,渐失民心而护短,毫无疑问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两线制”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好或坏。

“两线制”要较健全的发展,公民的民主素养很重要,一棵再好的果树,先天没有好土壤,后天失调,是不会结出好果实。

再说了,连美国这个“两党制”的老经验,公民的民主素养较高都会选出像特朗普这样的总统。可是,美国人普遍上不把“两党制”当作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良药;相反的,他们很早就认识到两党制其实是对美国民主的威胁(例如金钱政治影响民主选举),希望第三势力能够取得突破;我们这里的“有识之士”却把它当仙丹妙药来兜售。

对当今政府没有什么高要求的公民(我指的是那些认为改朝换代是最终目标的人),很不爽对政府要求很高的公民。不过,在国阵执政时期,这些现在大力维护当今政府的人士,对国阵政府的要求高到不得了。



能自救吗?

例如,要是拥有“野鸡”大学文凭或者谎称自己有专业会计师资格的是国阵的领袖,你猜这些人会做什么?个个都会摆出道德家的姿态,要求——而且会展开集会要求这些领袖辞职。

所以,看到盲粉的全心袒护,希盟的领导应该会感到万分欣慰。无他,他们本身都不敢如此肯定希盟真的能够维持到5年,更不能肯定在5年内能够完成“救国”的机会——事实是,能不能自救还是个问题。

这一点说明了“两线制”本身,不但不能排除政党联盟之间的矛盾,可能还是加激矛盾的元素。

现在,希盟里有个我相信是“任期”最长的“候任首相”,确切无疑的年纪最大的政府首长。这个政府还有两个资历最老的政治领袖,内阁是堪称世间绝无仅有的“四代同堂”内阁(最老的93岁,最年轻的25岁)。不要忘记他们里头有曾经是政敌,在上届大选因为要“救国”而合作的强势领袖。

现在,“救国”的光芒退了。“两线制”不能让此“救国”光芒重现,“两线制”当然也不能消除他们之间的新仇旧恨。

所以,那些之前大力鼓吹“两线制”的人士,现在不敢初步检视“两线制”,我不会感到奇怪。

反应

 

言论

政治格局各走一端/谢诗坚博士

今天的马来西亚政治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线,表面上人民欢聚一堂,实则是人民的心里总是惦挂着马来西亚的政治究竟要怎样走?要走向哪里才是正道?

在我们还没有对未来作出预测时,我们有必要检讨为什么这个国家到了今天还是充斥着种族、宗教和贫富问题?

首先是1990年时,董总主席林晃升等一群人联合民主行动党鼓吹两线制,他的意思是如果政党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执政党,另一个是反对党,彼此各有势力,进而有机会轮流执政。

虽然用意至善,也向西方看齐,但林晃升忽略了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在政党还是以种族为基础时,两线制度落实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梦想。例如林晃升建议联合行动党,而行动党又与四六精神合作,继之伊斯兰党也加了进来,但后两者并没有对两线制表现得十分热忱。

因此在1990年的大选时,情况显得复杂,一边是因为巫统党选(1987年)带来的分裂,也就出现以东姑拉沙里为首的四六精神企图取代巫统;另一边是行动党大力谴责马华,也意图取代马华。而居于中间的伊党,其目的是重建势力。

鼓吹两线制失败

选举的结果是国阵赢了127席(总数180席),其中巫统71席、马华18席、国大党6席及民政党5席。

反之反对党结成的阵线只拿下49席,其中行动党20席、四六精神8席、伊党7席及沙巴团结党14席。

相比之下,两线制的鼓吹是失败了。例如巫统已占71席,四六精神只有8席,又如何与巫统相抗衡呢?虽然行动党表现不错,几乎可以与马华及民政分庭抗礼。但这是华基政党的斗争,不能左右大局。

从这一刻起,敦马哈迪医生已将两线制抛诸脑后,但他不能忽视的是,伊党已夺回吉兰丹州政权(伊党24席及四六精神15席,共39席,国阵归零)。

这意味着两线制在伊党眼中也是一个妄想,它要的是重振伊党的势力。

虽然有人认为最有机会实现两线制则是在2008年,这是不经意出现的局面,反对党的民联以82席在国会面对国阵的140席。

可惜谁都没有心思为两线制创造机会,因为在多元的社会是不大可能走两线制,只能给种族及宗教的因素强化了政党的功能。

虽然拿督斯里安华在1998年因被罢黜而提出“烈火莫熄”运动,相继带动伊党和行动党的高涨情绪,也大胆地跨前一步,以致以三党结成“替代阵线”,不再如同四六精神时代分成两个组合进行合作。

但因为林吉祥的误判,才使到1999年大选行动党惨遭重挫,不仅他与加巴星在槟城输掉升旗山及日落洞的国席,双双也在州议席中败北。可见在错误的时间和场景下,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就当时的选举分析,输家是公正党(5席)与行动党(10席),而大赢家则是伊党,共夺得27个国席,也控制了吉兰丹和登嘉楼州政权。

虽然有人认为伊党的胜出是因为安华效应,可是华人选民的反应是作壁上观,认为这是马来人的斗争,殊不知这一改变也在后来出现了下列的奇特现象。

(一)时任伊党主席法兹诺认为不是安华效应所致,而是宗教政治发生了作用。后来马哈迪有建议来一个马来人大团结运动,但伊党不同意强调种族,反而建议用宗教团结马来人。

(二)伊党极力向马哈迪施压,以宣布马来西亚是个回教国家,后来马哈迪也宣布马来西亚已是个回教国家。但国阵的回教国家与伊党的回教国家又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伊党后来与巫统渐行渐远,也使得行动党在2002年退出替代阵线。

巫统牵一发动全身

(三)在投票年龄降为18岁后,已有超过百万的首投族参与投票,绝大多数的马来年轻选民都投给国盟一票,也就壮大伊党在国会拥有43席,是第一大党。

(四)虽然近日伊党向巫统提出重新签署“全民共识”的备忘录再行合作,但夹在希盟与国盟之间,巫统确是有苦难言,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

(五)安华在2022年杪出任首相后,他提出的“昌明大马”是一个理念与口号。但他要怎样落实?倒是一个大考验。他不能为顺应宗教而妥协,也不能因种族而偏颇。

今天政党的种族倾向及宗教政治已影响各族生活了,理应草拟一套被各族人民能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和行为守则,例如“国家原则”的扩大和内容具体化是为一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