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蓝海战术》新解/黄英豪博士

日前《南洋商报》封面头条刊登有关物流业成为新蓝海的新闻,被我班上的同学相中,今天拿到课室提问。事关课程刚刚教到“蓝海战术”,而我又常常鼓励学生们学以致用,所以他们来个回马枪,要我评论。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蓝海战术”的历史与起源。

蓝海战术,师出有名

“蓝海”这个概念乃由两位附属于“英士国际商学院”(英商)的世界顶尖学者首倡;英商成立于1957年,总部设在法国,亚洲分院在新加坡,而中东院址则坐落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今年刚满60周岁,培育出无数学术界的佼佼者,桃李满天下。

两位学者分别为韩国籍的金伟灿教授和法国学者勒妮·莫博涅教授,他们的研究工作横跨30个企业,细心分析超过100年众企业运筹帷幄曾经用过的150种类战略。

经过他俩的苦心整理,2005年一本举世瞩目的书籍《蓝海战术 ——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终于面世;原版240页,2015年2月份10周年纪念的时候两位作者再为巨作添新衣,加插最新案例为万众期待的升级版增加47页,一共287页。



迄今,此书一共被翻译成43种语言,销售超过350万册,曾经风靡一时,在《华尔街日报》、《美国商业周刊》、亚马逊购书网站等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更于2009年被大陆的《中国日报》与“中国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列为史上最为富有影响力的40本书之一,风头一时无两!

避重就轻,碧海蓝天

“蓝海”顾名思义“碧海蓝天,海阔天空”,该书作者正有此意;字里行间,“红海”偶现,寓意传统企业干戈相见,拼个你死我活,到头来血花四溅、两败俱伤,故“红海”。“蓝海”倡议寻找“非客户”,“非客户”被定义为“既认得你的产品而又不买的人群”。在马来西亚最为“蓝海战术”实践者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莫过于“亚航”的成功史。

每天飞机在我们头上飞过,依稀记得在16年前,亚航还没诞生的时候,坐飞机好像只是有钱人的玩意儿,跟一般贩夫走卒没啥关系;世界上众多航空公司能赚钱的屈指可数,正所谓“红海一片”;亚航看准时机朝着那些“认得飞机这东西”的人群开炮,却“又不买”的;结果避重就轻,祭出“Now Everyone Can Fly”避开“红海”,自创“蓝海”。

某矿泉水厂商也曾锁定孩童为他们的“非客户”而一炮而红。众所周知,如果带着小孩进入超市选购饮料,小孩几乎肯定选择有糖份的饮品,分析之下,此乃外观包装作崇;此厂家对症下药,借用“蓝海战术”的策略,把平淡乏味的矿泉水包装套上一层迪斯尼卡通彩色图片,吸引小孩的眼球,此举果然奏效,把其他所有矿泉水品牌远远抛在后头。

即使蓝海,亦能覆舟

当然,树大招风,此书一出引来不少批评的声音,有学者甚至夸口“蓝海战术”寿命最多10年;10年过去了,还是很多人在沿用此战术,只是略有变调之嫌;如今很多人只要碰上或撞上新市场就把它归类为“蓝海”。其实,要知道正规的“蓝海战术”并不只是寻找“非客户”那么简单。

各行各业都有“非客户”,“蓝海战术”就是教你怎样分析为何“非客户”不愿购买你产品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当你知道那原因以后要如何采取适当的行动扭转局势,这才是“蓝海战术”的关键所在。书上还说,如果侥幸赢得市场,那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充其量占短暂优势,没两下子就给人家追上来,蓝海变红。

回到我班同学的题目“物流业成新蓝海”,细读之下还有小标题“网购发展快,外资纷进场”,这才是促成“蓝海”的主要因素,并非物流业者自动自发开拓的市场;果然,次日报章报道“电子商务带旺物流业,严缺千名货柜车司机”。

两位教授苦口婆心,书中屡次提醒读者,认识“蓝海战术”、了解“蓝海战术”,甚至对“蓝海战术”融会贯通,用来得心应手,没有什么厉害,最重要是要把战术推向前,预计将可能发生的局面而加以防范。

我反问同学们,物流业将蓬勃了,但是如果业者严重缺员工那又如何?到时候搞不好演变成欲哭无泪的“酸海”。

班上鸦雀无声。

(作者为英迪学院院士、MBA客卿讲师)

反应

 

在商言商

蓝海、红海还是死海?/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kobetee@gmail.com

还记得四、五年前在中国推销某饮料产品时,时常听到潜在客户说:这类品没啥人在做,认知不足,气候不够,如果品牌方没有投入(一是给钱二是给货)或支持(一是给钱二是给货)的话,推起来很不容易。

2年之后,即疫情之前,相关品牌已经铺满一线城市的大小超市以及线上平台,而当我在展会上推销同样的产品时,潜在客户的说法跟之前有什么分别呢?

“这类品太多人在做,如果品牌方没有投入(一是给钱二是给货)或支持(一是给钱二是给货)的话,推起来很不容易。”

呃?所以到底是有很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形成所谓的“气候”比较好,还是没几个人看得上所以没人想做同类品比较好?

折扣仓崛起

相信很多人会说,凡事要中庸,不好太多也不好太少——但如果你不知道满分是100,那怎么知道中庸是 40至60分之间?

市场饱和度在哪,风口在哪,往往都只有历史、仙家和马后炮才知道。

那现在呢?

疫情之后的中国消费者,在经历几度没有任何预兆的封城之后,在“不知几时会再次关起来”所带来的骨牌效应的惶恐之下,大多异常谨慎地消费,让原本生意就很一般的超市更一般了,并间接导致线下超市陆续关闭,家乐福等大卖场甚至全面退出中国不止,也让前身只卖临期货(接近过期的产品)的折扣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原价20元的牛奶只卖 6元,下个月过期又咋滴?这周喝完不就好了吗?

于是乎,这类折扣仓大受欢迎,尤其进口产品,只需三分之一的价格就买到了,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更吸引了大批的融资者,ABC轮下去之后,50家变成400家,店越多人潮越多,商家跟厂家议价的筹码也越大,结果产品的成本就越来越便宜,毛利率提上来之后,愿意融资的人更多了,店数就不在话下了,问你服未?

低毛利率料持续

言归正传,如果你找到很少人在经营的产品,别高兴得太早,它看似蓝海,但也许未必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经营的产品有很多人同时在经营,别沮丧得太早,它未必是红海;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蓝海还是红海,现在几乎可以说是接近持平的死海——无论数量是放大还是缩小,毛利率会是前所未有的低,而这趋势应该会至少维持到明年才会有所好转。

归根究底,一切都取决于之前打下的基础,你的渠道是否深耕,客情是否到位,市场讯息是否全面,脚下有多勤快,手下有多靠谱,实力有多雄厚?

否则的话,你捕捉不了动向,留守不了客户,老款产品只能是越卖越远——如果你不花心思探讨趋势和新品,那只能花心思探讨“还有哪里可以卖这款老品”,而一般来说,往往比生产国家更落后的地方多少会有点受落,尤其跟我国一样,偏向甜食,买东西不看产品标签,不在乎主要成分是“白砂糖”、“植脂末”等对人体有负担的原料的国家。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