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一国多元,参考英国/胡逸山博士

本期截稿时正好碰上马来西亚日,而生长于沙巴的我,又恰巧身在与英国若即若离的威尔斯,心里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查与其3个前殖民地(马来亚、沙巴、砂拉越)所组成的大马相似,英国其实也算是一个联邦。

英国这国名其实是中文里的简称,全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以及北爱尔兰4个“国家”(countries)所组成,故其正式国名很长。

这4国各有各精彩,但又有千丝万缕的历史背景。有关英格兰的历史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千多年前的维京人建立大大小小的酋长国,到被罗马帝国所殖民统治,以及后来被来自法国北部的诺曼人占领,而后其帝系一直传承至今。

北爱尔兰更辛酸

在18世纪初叶,也有着自身政治史的苏格兰,其国王被加冕成英格兰的国王,为现今的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UK)奠下基础。

为了笼络威尔斯,英国王储会被封为威尔斯王子,如当下的查理三世便曾担任此位超过半世纪,现由威廉王子继承。

至于北爱尔兰,那段被认为延续至今的被英国殖民史,那就更辛酸了。这由4个“国家”所组成的联合王国,就类似于大马由3个各有历史的“邦”所共组而成。

不知当年成立大马时,是否也有参考这个来自殖民宗主国的建国先例?

然而,现实就是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显著地领先,乃至遮掩掉其他3“国”。

这也许就是为何中文里索性把正式国名“长过一匹布”的联合王国,简称为明显源自英格兰的“英国”。

这也不止中文里是如此,法文里对英国的一般称呼也是“英格兰之地”,德文里更干脆,索性就叫英格兰。

这就相似于外人以至马来亚人提到大马时,每通过以吉隆坡为中心的马来亚的有色眼镜来看,而常忽略了东马。我就常被问起几时会从沙巴前往马来西亚。

东马人颇有同感

而外人如此看英国,英格兰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颐指气使,这难免令到其他3“国”的民众心里颇为难受、不满,这一点东马人应该颇有同感。

其中苏格兰最为积极,不时地闹独立,在近10年前的一次公投里,只以微差同意不独立。而相比于全英以微差公投通过退出欧盟的决定,苏格兰则是希望继续留在欧盟。

威尔斯的独立呼声目前还不算高,至于北爱尔兰,那就更为复杂了,因为当地的英国国教信徒想要留在英国,而天主教徒则希望与南部的爱尔兰共和国统一,所以长期内战直到近年。

而英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老牌殖民者,即使对于自身的组成部分,那怀柔的统战、招揽手段还是颇为熟练、很有一套的。

如要让英格兰以外的3“国”紧绷的国族情绪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在上世纪中就已放松语文政策,允许当地的土语得以官式的使用。

如在威尔斯,虽然大家实质上都主要操英语,但所有告示上都是那写起来连绵不断的威尔斯文排前排上,英文则是排后排下。

此外,其他3“国”现在也都有着各自的“国会”,甚至还有类似首相的第一部长,如当下苏格兰的首长即为一位巴基斯坦裔。

有时大家解放一下思想,看看国情有点相似的他国如何来维持一个国家的完整、和谐共处,有什么值得参考之处,也是很有裨益的。

反应

 

灼见

【灼见】达因政治遗风犹在/胡逸山博士

前财政部长敦达因日前辞世。因为他年事高,所以他的离世会予人“象征一个(政治)时代终结”的感觉。其实不全然如此,因为至少两位与他算是同一个(政治)时代,而且严格上来说政治资历比他高的政治人物还健在,还不时出来针砭时弊。

这两位与达因至少平行的政界前辈,当然就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以及也曾是财长的东姑拉沙里。印象中,我刚读小学时,那应该也是我的政治启蒙期吧!

马姑面和心不和

据当时大人们说,这两人面和心不和,尤其姑里一直对之前首相敦胡先翁没有选他继承相位,而让马哈迪雀屏中选而耿耿于怀。马哈迪医生当然也看得出来,所以要寻机把姑里边缘化。不过几年,姑里就被调任不及财长重要的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

再过几年,马、姑的政治斗争表面化,姑里挑战党主席失败、巫统变成新巫统、姑里另组四六精神党,后来却又回巢巫统等,那是另一段政治史了。

无论如何,取代姑里出任财长的,却是一位在政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后座议员、算是马哈迪吉打老乡的达因。有别于姑里的好搞政治,无时无刻在窥视着相位,达因则十足十是马哈迪最为心仪的那种技术官僚,少说话、多办事,政治上更没有野心。

当然,马哈迪最为欣赏达因的一点,应该就是达因会实践马哈迪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混合议程,也就是通过政府的“钦点”,辅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这些人能继续拉动更多的人也富起来。

那个年代也恰好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大搞公家企业私营化,并且看起来蛮成功的时候,至少为这些半生不死的公企带来私企的活力,甚至还有转亏为盈的。

马哈迪当时老实不客气地东施效颦,也搞起大规模的私营化,把以前由政府直接经营的一些主要是基础建设或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私营化。但马哈迪却要来个一石二鸟,不但要私营化,还要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经济目的。

钦点“幸运儿”无关绩效

所以,有别于英国私营化的选贤与能,以绩效为准绳的挑选经营者,本地的私营化就多是通过钦点、“提拔”一些也不知是具有什么资格的“幸运儿”来接手官营的大企业,而无端端地发达。所以后来出现多单的失败例子,甚至还要官方出手来打救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达因就是马哈迪这社会经济重组理念的最忠实实践者。在达因任财长时代,这种官方公开地“栽培”所谓“企业家”的做法可谓司空见惯,所以一些这些“企业家”们也被戏称为“达因的孩子”。

这种拔苗助长而非提倡绩效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达因的政治遗风可说是还没完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