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拒华小半津转全津/许元龙
教长马智礼博士建议,国内那些无能力承担维修费的政府资助学校(SBK即半津学校),可考虑申请转为政府学校(SK即全津学校),由政府全权承担维修基础设施经费。
对于教长轻松的建议,华教组织董总主席陈大锦、教总主席王超群、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王鸿财及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博士,皆异口同声的促请华社提高警惕,因此举将丧失董事部管理权、土地主权、在董事会与校友会皆不存在的情形下,华社将无权再过问华小的事务。
在全国1298所华小,政府全津学校415所、半津883所。也就是说,半津华小占绝大多数,而华社每年也得为各华小筹募大笔的维修、建设与活动基金。
华社都很清楚,不管是全津与半津学校,向来都得靠董事会、教家协会或校友会找钱补贴学校开错之不足。政府虽然有拨款还水电费,但对大中型学校往往是严重不足,甚至断断续续一拖再拖,一再追讨,可以说全不负责任。
我们从中文媒体之报道获悉,多少华小因年久失修、白蚁侵蚀而变成危机,但师生还得在危楼上课。教育部为何坐视不理?难道确保学校基础建设安全不是政府的职责?为何公民有缴所得税的义务而没享有政府学校资源的权利?
马智礼说,从半津改为全津,政府就负起维修基建的任务。这种言论几十年来华社听得多了。但申请维修拨款是那么容易获得批准吗?很多时候还不是华社自掏腰包的找钱搞定,政府言而有信吗?
公民缴税政府须优化学校
当然,这是前朝所为,新政府是否要向它看齐?华社会相信政府言而有信吗?看看政府在新财政年度中,依旧如前朝一样的拨款5000万,就知道它对华小依然故我,甚至比淡小(也获5000万)还不如!我们纳税人缴税,政府就不能推卸责任提供优质的学校建设与发展,让老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授课与学习,这是责任与义务。因此,政府应放弃单元化思维,不分源流的提升国民教育,给华小足够拨款培育更多优秀国民(别忘了华小有10%的非华裔生就读)。
教育部勿忘了是95%华裔倾全力的支持改朝换代,希盟才有机会上台。如果政府不懂感恩,继续如前朝般把华小当弃婴,或利用诱惑伎俩企图让华小变质,华社是不会接受的。
华社与华校董家教必须团结一致,步步为营,严防教育部利用种种“利好条件或理由”,图使华社办好华教,延续民族教育的伟大教育工程变质。当然,也不能不提防圈内的投机分子与利益集团出卖华教的千秋大业。
许元龙
林立迎10万拨增江中区2华小

林立迎移交5万令吉拨款予增江中区一校,左起为家协理事李嘉欣、田鈱源副校长、林思妘副校长、家协主席锺永喜、林立迎、符薇薇校长、家协财政王金淋、理事萧忠鸿及理事刘小婷。
(吉隆坡27日讯)甲洞行动党国会议员林立迎拜访增江中区一校和二校,移交10万令吉拨款,作为学校的日常运作及相关经费。
林立迎在拨款移交仪式上指出,尽管政府每年为全国各源流学校提供拨款,但事实证明,这些资金仍无法完全满足学校的需求。
目前甲洞国会选区内共有6所华文小学,这些学校在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
林立迎承诺,未来将继续与地方华文小学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学校在教学与运作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更精准地提供支持。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