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仓促教改令老师厌倦/苏鸿业

七八年前,我去了一趟台湾,当时有机会跟一些大学教授、当地大专生和中小学生交流,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学生们都抱怨台湾教育朝夕令改,也很落后,似乎大家都对台湾教育没有信心。

这一个情况,跟马来西亚很相似,从敦马哈迪医生第一次当首相末期推动英授数理以后,我们的教育也一直朝夕令改,尤其是八年前KSSR课纲采用后,大家都无从适应,到今天,大家都还似乎都我国教育没有很明确的方向。



不过,最近看了一本台湾的知名教育杂志做的台湾教育创新100特刊,收集了两岸三地114组创新教育者的经验分享,当中看到了教育创新已经在台湾开枝散叶,也成为了台湾教育现场中大家都愿意接受的想法了。

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台湾教育似乎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从大家盲目追成绩的应试教育和死板的填鸭式教育,走向了开放多元,符合21世纪需求的创新开放教育,这一点,是很需要马来西亚学习的。

缺乏明确方向

马来西亚的教育改革,做得过于仓促,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必要的坚持。比如,新政府的教育部长上任后不久,就马上宣布废除一二三年级的考试,以评估取代。这或许是仿效进步国家如芬兰的做法,但是和教改脱轨那么久的国家,却以那么先进的教育体制作为参考和仿效,会不会太远太快了?



我认同和支持教育部有对教育改革的理想,但是我更希望教育部能够先了解我国教育的核心问题,做好了规划,才有计划和阶段性的落实改革。我们的教改和台湾最大的差别是,台湾是由一群在教育现场奋斗努力的老师,看到了教学的瓶颈,在寻求突破,在以本身的经验影响更多的老师和家长,由社会基层推动教育改革,看到了效果政府才参与。

即使当地政府要推动大规模的教改政策如108课纲,也讨论和准备了很久,甚至有很多政府部分和私人机构特别设立新课纲委员会和新课纲工作坊之类的行动,帮助所有的老师准备好适应新课纲。

加重老师负担

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在推动任何的改革是多么的仓促和草率,没有了考试,老师怎么评估?老师要怎么教?老师们准备好了吗?培训足够了吗?若是全部都还没有,那为什么不先做了才来落实呢?

当我们提到仓促,有人说废除考试也不是新的想法,在KSSR落实时,本来就朝这个方向出发的,但是这么多年来,高思维教育我们没有成功,创新教育我们没有成功,废除考试以评估取代我们没有成功,摆脱填鸭式教育我们也没有成功,我们只成功的加重了所有老师负担,让老师们更不喜欢教师这个工作。

于是,所有的改革,必须回到重点,回到教师本身和教育现场,只有让老师们的素质素养提升了,让老师真正可以做好教学的工作而不是做好文书工作,那才来落实那非常理想的教育改革,才会有效。

反应

 

言论

老师好骗?/方城

很多年以前,在学校经常会看到营业员在校内四处走动兜售产品,其中以信用卡为最。每一次来,那些营业员都会满载几乎是他们一个月的业绩而归!

后来,这些私人界的销售人员不能随意进出校园了。于是,他们通过教育局,用各种方法进入校园给老师推介产品。他们打的旗杆都是“体恤老师忙碌”为由,进入校园推介,并会给予特别折扣给老师。

善良的老师从来不会去查证他们“折扣”的真伪,很多公司主管都会因此认为“老师”很好骗,几乎每一年都会有正规促销员进校,卖保险、卖防火设备、卖久站久坐的保健袜子或健康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这些物品的确是有其功效的,只是把这些东西带去学校销售,收益总会比在外面向公众兜售来得容易,所以食髓知味的商家哪里会放过?他们用尽方法,也要求得他们的团队可以进入校园!

容易说服老师买单

以信用卡为例,老师们的薪资一般都是保障,大部分申请都会被批准的。再来,卖一些保健或居家安全设备,也很容易成功说服老师买单,因为经济独立的老师,大部分都爱家爱孩子,大多会防患未然,可说是屡试不爽!

当然,老师群里也会有“羊群效应”,你买我也要买,以求心安的心态也时而有之。我每一次看到老师一窝蜂去填名字,说是抢购限量特价品时,心中都会感慨:是老师太善良,还是太不理智呢?

最近,报章也刊登了几则有关学生卖保险骗老师、学生装穷骗援助金的案例,我是很生气的。人家都是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老师就如父母,学生怎么怎么可以如此缺德,骗老师就如骗再生父母啊!

后来,我又在思考:这是不是在彰显注重物质及绩效的教育方式缺失呢?老师不是好骗,只是他们太爱学生,从没有想过如子的学生会骗他们!

在快速赶课业之余,导致学生对礼义廉耻不在乎,他们认为这些没有用。我还听过学生之间的一段谈话,说:“忠忠直直,终须乞食!现在快速有钱,享受人生就好,何必在乎老了以后的日子呢?反正自己都不打算长命百岁!” 

这种“只求曾经拥有”的毒鸡汤,至今还是在腐蚀着年轻一代的思维!

时下年轻人做事随心所欲,不愿担当,只求个人享乐主义,在社媒炫富,以招揽更多人加入行列,这才是“卖猪仔”及各种快速致富伎俩层出不穷的原因。我们是不是做一些人文改革,做到既不忽略栽培“学霸”,也千万不要制造“学渣”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