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何时摆脱考试枷锁/方城

笔者于多日前写了一篇有关线上评估的短文,获得刘伟伦君于隔日回响,认为应该趁这个契机发展成熟的网上评估。姑且不论那些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我想要提出的,其实是用考试来评估学生的方式,在疫情严峻的当下,似乎也改不了。

一直以来,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是用考试来鉴定的。哪怕孩子有其他天分,我们还是会以他会不会“读书”来界分他的优劣。很多时候,我们还会这样说:“虽然他成绩不好,但是……”。

如今,疫情严重,两年来,学生到校上课的时间不到3个月,患上精神疾病的学生节节上升。但是,这并没有阻止老师或教育部进行各种测试,以准备上考场。基本上,学校也常忽略这一块,老师们拼命追赶课程,对学生造成的焦虑也有增无减。

用考试断定学生优劣

坦白说:这情形在独中特别明显,因为他们不管如何,都得进行如大型考场的线上评估,生怕学生少考了几次,他们头上的光环就会消失、身上就会出现缺陷一样。

在防范作弊方面,各种提防方法更长达3页,让人叹为观止。这就讲到问题的根源了。

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大型统一考试,我们似乎都改不了用考试来断定一个人的优劣。

然而,在这21世纪,我倒认为让学生们去思考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写下自己的看法,更合时宜,让孩子去找资料作答,以他们的思维去断定学生的优劣,总好过要孩子们“背多分”,以及根据“标准答案”作答。前两年在各考卷中加入的高层次思维题,也逃不了“标准答案”的框框!

人生,哪有标准答案?教会孩子们应对问题,提出看法,不是在疫情下更为重要的一环吗?

需时改变惯性思维

日前在董总发出的文告中也提出:学生因为疫情长期困在家中,缺乏社交、康乐等活动,会对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此,与其趁这个机会去发展如实体考试般的线上评估,为何不多花一些心力去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协助那些因为疫情而失落的世代?或者帮助那些有能力在线学习的学生改变观念,摆脱考试的枷锁?间接培养他们只为学习而学习,在提升自我认知,学习应对问题的当儿,进而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一直以来,从没有学生喜欢考试,在疫情之下,考试更不应该是增添学生压力的源头。

众所周知,改变任何一种惯性思维,都需要时间的酝酿。故此,唯有家长教育各阶层的执行者愿意做出改变,我们新一代摆脱考试枷锁的日子才会到来!

反应

 

言论

考前作答技巧讲座的意义/方城

我们一直在强调多元学习,因材施教,但真正在学校贯彻的却不多。

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被瞧不起,他们会通过制造问题来得到成就感,让师长无可奈何。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一般除了惩罚,基本上不会采取其他措施,协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

长期处于这样的氛围,师生大多会以成绩为重,好像考不好成绩,便一无是处。于是,教育体系改来改去都不到位,一直原地踏步。最近,有人提出恢复小六及中三评估考试。

其实,这也怪不得谁,每一年统一考试成绩公布,不管是统考还是SPM,大家还是以A的多寡来决定学生、甚至是学校的优劣;升学拿奖学金之类的,也是以A的多寡来发放。

为求佳绩不脚踏实地

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学有所长,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应对问题。但是现今教师在教课时,为了达标,会不断灌输学生“考试成绩为重”,让人倍感无奈。接近大考之际,就算教师想再给学生讲人情世故,建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也是不被允许的。

学生会以成绩的优劣被分成若干组,被安排去听作答技巧、考高分的讲座。这样的做法,美其名叫“知己知彼”,但若深层思考,它其实是走捷径、为求佳绩不踏实的做法。

因为不愿意脚踏实地学习,泄题事件也就时有所闻。说实在的,若不是大家成绩至上,这些事情会发生吗?日后这些学生踏入社会,会变得如何势利呢?

物极必反、人满为患,什么东西多了都不是好事。我认为,办一两场考前作答技巧是可以的,多了就会模糊重点,让大众产生“成绩才是一切”的观念。我们说教改说了几十年,至今大家还是看孩子的成绩来分上下优劣。

若学生以手段取得符合标准的成绩而被录取,也未必能读好那一门科目啊!如果成绩是日后升学的考量因素,那各学院为何不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录取新生,做到人尽其才呢?我们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在育人的路上,这实在是很可悲的现况!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