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马哈迪言不及义/刘泰安

马哈迪
我在上周写了《笑看马哈迪“打嘴炮”》一文后,发觉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继续大放厥词,极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能事,令人愤慨,因此本周再谈马哈迪言不及义的劣行。
“言不及义”是一句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其意是指说话内容无聊,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指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言不及义的近义词是:胡言乱语、鬼话连篇等。
一再语无伦次
马哈迪日前接受印度卫星电视频道Thanthi TV的专访时,指大马华裔和印裔仍视自己为原籍国一分子,因此并不完全效忠大马,并认为他们应该“成为”马来人。
被询及是否期望各民族视自己为马来人,而非大马人,他直言应该是这样。他还强调,在任何国家,若要声称自己属于那个国家,就须将自己视为原住民。
马哈迪拿我国印度人或华人拥有自己的学校、语言和文化来说事,还一再否认本身是种族主义者,根本就是语无伦次!
针对他任相期间似乎没有类似问题,马哈迪竟说,因为当时华人和印度人并没有声称这个国家属于他们的。胡言乱语到这种歪曲史实的地步,岂是知耻者所为?
随意否定 自打嘴巴
吊诡的是,马哈迪对一家印度媒体指控大马印裔社会“心系祖籍国、不认同国家”的同时,否认本身有印裔血统,并称自己是百分百的马来人。
正所谓“凡走过必留下痕迹”,马哈迪在2011年出版的《医生当家》回忆录中,公开承认本身拥有印裔血统。
“我承认,在我的脉搏内有着一些印度,或更准确来说南亚血统,但我的祖先从印度大陆的何方过来,我就不知道了。”
有白纸黑字可考的承认,马哈迪都能随意否定,还有什么诚信可言?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尽可忘祖背宗而不当一回事,却怎可强求他人学他一样,包括接受同化论?
马哈迪频频发表破坏国家、分裂种族的极端言论,如此唯恐天下不乱的歹心,实在可恶!
自称没钱 没人相信
另一方面,马哈迪1月13日针对网传他以10亿令吉贿赂国家元首,以寻求推翻团结政府,向媒体宣称:“我又老又没钱,如何贿赂元首?”
这番表白只说对了一半!
马哈迪到今年7月10日就年满99周岁,或100虚岁。所谓“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马哈迪说自己“老了”,当然是千真万确。
但他说自己“沒有钱”,恐怕世上没有人会相信!
根据美国微软的MSN网站在2021年10月发布的一份全球领袖财富排行榜,马哈迪以450亿美元(约2106亿令吉)的财富,高居全球第6大富有的领导人。
大马首富郭鹤年的身家根据2023年福布斯记录是118亿美元。换句话说,马哈迪的身家差不多等于4个郭鹤年,这叫“没钱”吗?
迄今为止,马哈迪从未针对MSN的报道做出否认,或要求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小组来调查他的财富,特别是在国外的财富,以挽回他的名声。
他的4名子女非亿万富豪,就是千万富豪,班班可考。
历史地位 一败再败
马哈迪只是出言非议过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说他有数十亿令吉。而当他叫安华出示证据时,安华却无法照做。
这当然是强词夺理。安华早就说过:“有没有证据?那些飞机、船、市值数十亿令吉的公司。还用说吗?大家都知道啊!”
其实,马哈迪矢口否认企图以10亿令吉贿赂元首就够了,何必多此一举说什么“又老又没钱”?这只会引人诟病,多言必败。
总之,马哈迪这位行将就木的过气政客,如今依然终日言不及义,即使他说过不在乎历史如何写他,但他的所作所为,只会使自己的历史地位一败再败啊!
有过必改知行合一/刘泰安
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10月18日提呈2025年财政预算案时,用华语引述中国儒家圣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的名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还强调政府推行财政政策时,不能“一错再错”。此语一出,赢得在场议员大敲桌子,以示赞许!
安华过去三度入狱,前后加起来在狱中渡过了约10年时间。他曾披露,在铁窗岁月里大量阅读国内外的书籍,当然也包括《论语》。
他能学以致用,适时引述古今中外圣贤的名句,加强自己发言的力度,值得一赞!
其实,回顾安华在1991年至1998年担任财长(1993年至1998年担任副首相)期间,每年发表财政预算案演词都会引经据典,“大抛书包”(即卖弄学问)。所以,他日前提呈2025年财政预算案时,既吟诗,又抛《论语》,金句百出,狂秀华语和淡米尔语,不啻是故技重施罢了。
有趣的是,安华在宣布卫生部拨款时,打算引用印度文学作品《古蜡咸言》(Thirukkural),但却凸槌忘词。
他自嘲无法朗诵完整的淡米尔语句子,瞬间引起哄堂大笑。但他用华语唸出孔子名言和另一句成语,尚称有板有眼。
华社应对他的华语能力比淡米尔语能力强,凸显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视,而给予肯定。
安华是在演词中指出,政府长期对燃料、电力、供水、教育和医疗服务,甚至是鸡肉等基本商品,都提供普遍性补贴,在国家债台高筑时并不合理,他因此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劝导人们要知错能改,不可重蹈覆辙。而“一错再错”则会陷入恶性循环,重复同样的失败。
采大胆手法纠正过错
他强调,政府必须采取大胆的手法,纠正过去的错误,包括停止大量的支出,如采取针对性地提供补贴政策。
令人不解的是,如果长期补贴政策有错,那也是政府的错,不是人民的错,为何要人民“知错能改”?反之,政府实应针对错误的政策向人民道歉,才来谈纠正。
无论如何,安华深明“有过必改”和“勿一错再错”的大义,非常难得;若能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那将更令人激赏!
“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杰出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学说,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理论需与实线相统一。
所谓“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而不行,与不知没有差别。
毋庸讳言,安华任相两年来的许多施政都不乏争议,“烈火莫熄”的承诺多没兑现,他本身曾否闭门思过,避免一错再错呢?
远的不说,最近发生的拉曼大学(优大)的追税事件,再次暴露安华有欠担当的弱点。
內陆税收局今年6月向优大追讨过去7年累积逾8300万令吉的税款与罚金,身任财政部长的安华当时已接获优大的上诉和求情,却默不作声。直到事情闹大后,他才在10月8日內阁会议上拍板批准豁免税款与罚金,但要求优大与优大教育基金会必须从明年起分家,否则未来仍会追税。可谓一波虽平,一波再起。
优大被追税与罚款之事原本就不应发生,那可视为当局向华社“开刀”的事例,这是一错。表面摆平,却留下后招,就是再错,实难服众!
副首相兼国阵主席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10月20日出席马华第71届中央代表大会开幕礼时,拍胸承诺会帮马华搞定,让优大永久免税。
若他说到做到,无疑将提高他在华社的好感度。
错失向华社示好良机
安华却平白错失向华社示好的良机。如果他一早就作出让优大永久免税的决定,他的头顶光环就不会有被阿末扎希抢走之虞。
常言道,历史是由行动的人们写成的;谁不行动,谁就失去创造历史的机会。
寄语安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会有助于他留下口碑载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