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勿成历史终结见证者/夏庭

1989年,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国家利益》期刊上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3年后即推出其名著《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对他3年前的论断作进一步阐述和证明。

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并非指人类历史真的终结,而是西方自由民主制可能是人类社会演化的终点,是人类社会中政府的最终形式。那时正好碰上苏联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完胜,福山顿时名声大噪。

本文主旨不在于讨论福山的理论,而是借用他“历史终结”的字眼,聊聊当今人类的处境。“终结”即“完结”、“最终结束”,也就是下里巴人说的“完蛋”或“彻底完蛋”。

“历史终结”的字面含义就是“历史结束了”。有人类社会才有历史,没有了人类,还谈什么历史?

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历史真的会终结吗?对这个课题别人怎么想我不清楚,我个人觉得完全有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正与日俱增。何以至此?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据说这是大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有人质疑这段翻译文的准确性,无论如何,我还是颇认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重蹈历史覆辙

人类不断重蹈历史覆辙,以至冲突不断,战争不止,只是冲突的形式和规模不同而已。有些人也许认为只要人类社会继续存在和向前演进,不断重复过往的错误又何妨?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自从这个宇宙微尘上出现人类这一物种以来,从穴居到部落聚居,到如今70多亿人口遍布全球各大洲,人类在“文明”、科技及军事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迅猛。

然而,总体上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方面却毫无长进;族群、利益集团、国家乃至政治阵营之间的冲突,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缓解。反而,日趋激烈的眼下俄乌冲突以及以美国马首是瞻的北约,以及“民主”阵营与俄、中、朝等国你死我活的博弈,是最佳例子。

如今形势越来越不妙!地球气候的迅速暖化、冠病及接踵而至的致命新旧传染病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在这种特大挑战面前,人类不但未能团结一致,以共同应对日愈严峻的挑战,彼此之间反而更加互相猜忌和勾心斗角。

从贸易战、甩锅战、科技战、外交战、势力范围争夺战、网络与认知战、意识形态战到爆发区域热战,并且有进一步升级为毁灭性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连当今人间最资深的99岁战略家兼顶级前外交家基辛格都忧心忡忡了。

以当今武器的犀利和可怕,若这一天不幸到来,人类历史或将真正终结,而这一次历史教训,将成了最后一次教训,这一代人也将成为货真价实的“历史终结”见证者及“最后的人”。届时人类再怎么想借鉴历史教训和真心诚意地忏悔,都来不及咯!

我说的都是大白话。人类的大危机已摆在眼前,这根本无需什么专家学者引经据典长篇论证。

如果人类还不醒悟,继续互不退让而没完没了地恶斗下去,真正终结人类历史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反应

 

文教

专家:须符国家建设目标 历史教纲已足够全面

(八打灵再也21日讯)专家对团结部长拿督艾伦达干建议利用国家档案馆保存记录中的资料,填补学校历史教学课程大纲中的空白持不同看法。

沙巴大学历史讲师比彻巴拉认为,目前学校所教的历史课程纲要已经够繁重;而国立大学大马与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穆红则认为,该建议值得考虑,因为它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依DSKP制定

比彻巴拉受网络媒体“自由今日大马”访问时说,目前学校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根据课程与评估标准文件(DSKP)制定的,已经足够全面,可供学校使用。

他说,这些书的篇幅限制在10章以内,且不超过260页,以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

他指出,事实的选择是为了符合学校层面的国家建设目标。这不是为了历史专业或大学水平的职业。

本月9日,艾伦达干表示,国家档案馆保存的历史记录和数据可以丰富大马的历史记录,但尚未被历史学家所充分利用。

他声称,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记录,引发对大马历史文献中存在空白的担忧。

比彻巴拉表示,历史学家知道国家档案馆中的资料,但他解释说,课程与评估标准文件框架要求学校教科书的内容,仅列出充分且适当的内容。

陈穆红支持艾伦达干提议

可指导小型历史项目

陈穆红支持艾伦达干的提议,并指学生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型历史项目,来熟悉国家档案馆中存储的记录。

她表示,让学生接触历史记录是一个好主意,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历史学家,而是为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她说,这种接触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研究如何进行有基本的了解,以及在不同背景下解读历史记录的方式。

她指出,可以教导学生,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经历和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或解读历史事件。

她说,年龄较大的学生也可以接触历史文物,以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人物及其行为所经历的复杂性与矛盾。

她举例,学生可以了解联盟在制定联邦宪法时向里德委员会提交的备忘录,以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口头陈述。

她表示,这也需历史学家的解释补充,因为在理解所发生的事情方面,背景与文本一样重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