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学好国文绝非“叛族”/张永奕

在马来西亚,一个人的种族或宗教往往会在许多课题中,被部分人当成预设立场的工具。

笔者毕业于华小及国民型中学,自认也是华教的爱护者。虽然并非学者或专业人士,但也鼓励人们学好国文。

学好国文绝非是要放弃说华语的权利,该用华文时用华文,该用国文时用国文,如果大家都把国文使用得如用中文般流畅,极端分子绝对没机会再用此课题威胁华人 。

需中庸友族支持

评论员罗汉洲日前在其文章《“国语不流利”是项庄舞剑》中,引用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为使用国文这个课题打开了许多讨论的空间,实属值得鼓励。

在鸿门夜宴上,项庄假借表演舞剑,企图刺杀刘邦,以铲除争夺天下最大的障碍。但是,项伯也假借陪同项庄舞剑为由暗中保护刘邦,刘邦才得以逃过这一劫。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故事里,舞剑的项庄是项羽的人,挡剑的项伯也是项羽的人。若我们把友族同胞当成是项羽一派的人,而把华社当成是刘邦一派的人,那这个故事似乎在告诉我们,那个能帮助华社全身而退的有可能并非华社,而是属于对面方的友族同胞。

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荒谬,但这也是政治现实,华人因人口较少而政治力量有限,无法在政治乃至社会上有完全的掌控权,得到较中庸的友族同胞支持,能让华社在政治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虽然如此,这也不意味着华社就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华社可以利用自身的智慧,在这政治环境中生存,就如一棵幼苗般哪怕风吹雨打也能茁壮成长。

罗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到,极端分子指责华人的国文讲得不流利,其实是为了实施单一源流教育。如果这说法属实,那么华人把国文学好后,极端分子不就不能指责华人了吗?那极端分子不就少了一个要求施行单一源流教育的借口吗?

促进族群间和谐

其实,把国文学好也可以成为华社与友族之间友好的桥梁,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友族同胞可以更了解华社的想法,而华社也可以跟友族同胞有更多交流,类似禁酒禁赌如此不顾他族想法的课题才不会出现。如此一来,才能让越来越多友族同胞接受华社心中所向往的那个马来西亚,也才有更多的政治力量带领马来西亚朝那个方向前进。

学习好国文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也不会因此而灭绝,反而还能让我们在职场上或生意上带来诸多好处。

最后,鼓励学好国文的华人并非为虎作伥,只是相信这是促进族群和谐的其中一个方式。千万别因为我们行事方式的不同,就立刻把我们判入绝地,我们也都只是为了马来西亚更好的未来,还望阁下手下留情呀。

反应

 

言论

学习语言强迫不来/蔡晓薇

在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立场,掌握英文是大马保持竞争力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一直迅速发展的科学和数学领域。

他曾提醒,全面发展马来文是国家的愿望,但也不能因此牺牲可获取知识的重要语文。

风水轮流转,到了现任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他则指对语文的掌握不是零和游戏,注重掌握英文或其他语文,并不意味着就此边缘化或减少对国文的注重。他批评一些精英分子过度痴迷于英文,甚至不惜轻视作为国家官方语文的马来文。

政府维护马来文作为国语的立场毫无问题,包括早前坚持致函政府单位的信件必须以马来文书写,否则会被无视及退件之举,也凸显了政府捍卫马来文的努力方向。

而身为大马公民,掌握国语自然是责无旁贷,轻视作为国家官方语文的马来文,绝对不可取。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迷人及独特之处,不容他人轻视。然而说到底,要学习什么语言最终都是个人选择,能精通某种语言更是胥视个人努力及天份,逼不到,也强求不来。

大马人一般上能掌握多种语言,但可能并非样样都精通,若能对某种语言痴迷,才有把它掌握到极致的决心,这当中没有对错之分。

英文成职场必备技能

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它在职场上已成为一种必备技能。除了其国际实用性以外,英语之所以在世界广为普及,也归功于流行文化与软实力的广为流传。

把视线拉回学习国文这回事,这对国人来说除了是责任感使然,是否还能增加其他诱因?语言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三者也是共存的关系,若能从发扬马来文化与我国历史中着手,发掘出吸引更多人去学习并掌握马来文的动力,肯定会比单纯的责任感驱使来的更自在和有趣。

语言掌握确实不应该成为“零和游戏”,身在多元语言、文化及宗教的大马,人民能否均匀掌握所需语言,也与大马教育体系息息相关,若基本教育不到位,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