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方城

大家也许有经历过,孩子相信老师多过家长的体验。老师讲的一定对,哪怕那个家长也是老师,就是没有孩子的老师来得有影响。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上了中学,除了朋友的影响,为何对老师就慢慢不再信任?

有一天,读初中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很是沮丧,我多次询问后,知悉她在学校的会话班被同学言语霸凌已有一段时间了。她说自己曾向老师反映,但是老师听过了就算,只是劝她不要在意别人的话。



她也向老师表达自己要换班的意愿,老师则劝她不要把问题闹大,换班是要经过调查才行的。她觉得自己在那一个会话班,精神无法集中,学习效益很低,所以觉得很沮丧,无法释怀。

我听了以后觉得很奇怪,换班又不是刑事案,竟要开档案调查?因此,我致电询问,结果发现并没有那样一回事。

也许老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故这样恐吓孩子,希望孩子打退堂鼓。孩子后来也知道了老师的欺骗,所以觉得很失望,她没有想到自己信任的老师竟然会这样敷衍漠视她的问题,对老师信任度,也因此直落。

将心比心事半功倍

这说明了什么?老师在育人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教学,身教及处事态度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老师常忽悠学生,老师把自己与学生的谈话内容当作闲话与同事们说起,其实就已经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抹去了。



有些学生也许会因此想不开寻短见。毕竟每个人的忍耐度不同,有些学生可以乐观看待同学的取笑及老师的失信,但有些人不能。

所以老师在处理孩子的个案时务必小心,要知道孩子的差异,孩子的认知能力绝对不会比成人差。时间是证人,日子一久,话题内容一旦被传开,学生就会知悉,届时又成了另一次的霸凌案件了。

故此,如果老师要取信于学生,只需要记得将心比心,唯有老师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教学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反应

 

言论

校园霸凌的罪与罚/南洋社论

校园霸凌案例的投报不断剧增,有学生遭校霸用铁条插肛门霸凌,有学生遭围殴致死,有学生被同学用烫斗霸凌惨死。

根据大马预防犯罪基金会数据显示,不同形式的霸凌,导致重伤或死亡案例,涉及者84%均为18岁以下的少年。

对校园霸悲剧频繁发生,教育部表示将通过惩罚与监督,和谐校园的概念,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生活价值观,以遏制校园霸凌问题。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更是声色俱厉,坚决表示绝不容忍。

校霸比恐怖分子可怕

其实,其他国家也发生类似极度恶性的校园霸凌及少年虐杀事件,甚至还将此类校霸或犯罪青少年比喻为比恐怖分子更可怕。他们从吹口哨调戏、言辞辱骂歧视,还激化为持刀袭击、飞车抢劫、盗窃、当街泼硫酸,甚至随机杀人。

法律界表示应通过政策规范,例如降低刑责年龄要让犯罪少年凶嫌承担成人刑责,甚至社会舆论还发声要家长同受刑罚的追责。

显然,校园霸凌与未成年犯罪,成为今日必须解决的社会危机,除了要探讨如何矫治管理外,更要设法有效防范。

教育部应提高预防校园霸凌的意识,通过家长,家协、非政府组织,学校与社区的紧密合作,提高投诉渠道与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趁早发现,及时遏制。

对事后的严惩,不如对事前的警诫与教育。

从霸凌事件可以看出,有好些涉事凶嫌均为未成年的少年,12岁至18岁正值叛逆期,更是人生关键期,一定要给予严格的施教,不能轻易地将他们定性为无知。

要是任由少年任性、暴虐、没有责任感、上进心,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就是惯坏孩子。

特别是中学时的年龄段更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心灵积累期,攸关一生的成败,而这时段的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极大,只有趁年轻时学好,才能让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及大学不断档地成长和学好。

故意利用“年龄优势”

所以一定要好好施教,要教导孩子做个有品德,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因为从实际角度来说,培养拥有这样品质的人,将来会有成功的可能,生活也最幸福。

现有法律对校园霸凌及未成年犯罪行动,似乎仍缺乏完善且有力的惩诫制度设计。我们不希望有人故意利用“年龄优势”实施犯罪及逃避惩罚。

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严格规范的教管体系,及时采取对罪与罚实施高效的法治体制,才能有效遏制校园霸凌及后来更严重的犯罪。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