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周秀洋

吉隆坡泗岩沫传出天伦悲剧,父亲和孩子三人毙命家中,母亲则在伴尸一天一夜之后致电家翁,揭发命案,而随着警方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案情也随之涌现。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可显然这并非必然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虐童案、弃婴案,每一次的悲剧都让人不胜唏嘘、无奈也同情。



泗岩沫这场家庭悲剧发生后陆续揭发,为人夫者吸毒且有长期虐待妻儿的行为,以至于最终酿成两名年幼孩子死亡的惨剧,死亡时间甚至可能超过了一个星期,而父亲究竟是因为内疚而自杀还是另有隐情则还有待调查。

但也有人开始把矛头指向为人母者,认为对方为什么不早点勇敢的站起来,反抗丈夫的暴行?让孩子和自己长期受虐,却始终没有反抗?

我们都非当事人

我想说的是,我们都不是当事人,我们并不知道对方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情,或许他们在一开始也有过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只是经不起外在因素的打击,这份美满分崩离析之后成了一场噩梦。

根据警方透露,男死者在杀害了孩子之后向妻子表示,已经把尸体都处理好了,但妻子却因为过于害怕不敢追问什么,就这样继续呆在充满尸臭味的屋子内。



或许有人又要质问,难道不是应该为母则强吗?也有人怪罪母亲太过软弱!连孩子死了都能不追问。

我想,这位母亲她也是人,如果真如所说的,她长期生活在暴力阴影之下,她过往的经历肯定会影响她的判断,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求救管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勇敢的对抗暴力。

我们或许只看到了悲剧发生后,但我们是否体验过当事人在悲剧发生前究竟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我并非要为任何人脱罪或洗清什么,只是当我们在对别人指指点点,连番质问的时候,是不是能先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一想?

现今社会压力大

现今的社会压力大,每一个人都不容易,身为一名职场妈妈,我也有我的压力,当我面对孩子因为想要关注力经常哭闹的时候,我也很难过,也在犹豫是不是应该放弃我的工作呢?

有人认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应该把孩子的需要放在首位,可我也不得不考虑经济等其他因素啊!如何在孩子和工作之间取得平衡绝对不容易,工作上的压力很容易“带回”家里,结果在面对孩子的吵闹时,就会很容易“失控”,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动手打人了,可你又怎么知道,哪个妈妈心里不渴望当一个轻声细语、温柔慈蔼的母亲呢?

职场妈妈不容易,全职妈妈也一样不简单。一年365天鲜少有好好休息的时间,我说的是那种完全属于自己,可以心无挂碍的休息时间。

或许老一辈的人会说,我们那个年代还不是一样忙前忙后,忙得没有自己的把你们拉拔长大?

是的没错,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们想要的吗?难道你们真的没有累极想要好好休息一天的念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除非我们经历了和对方一样的事情,否则,我想“家事”这一块,外人还真的无法多加置评。当然,不是让你完全把耳朵和眼睛都捂住,一旦警觉有任何不对劲,或许可以联络一些单位看看能不能给予援助,或许你的这个动作就能带来改变。

反应

 

商余

很治愈的事/高玉梅

公寓同楼层住了个三十来岁的女子,白晳圆润,独居,养了一只贵妇狗,似乎没工作。

她声音娇嗲,会跟陌生邻居热情搭讪,与本地人的拘谨冷淡不一样。一次在电梯里偶遇她要下楼蹓狗,她主动说,养宠物狗很好,每次小狗围着她转,跳上她的腿,就很开心,“感觉很治愈”。

我没养过宠物,并不真正明白她说的养宠物“很治愈”是什么。

近日浏览的网站给我推送了流浪狗被拯救的视频,看到那些可能受惊吓甚至曾被虐待的小狗,有些皮毛脏臭且染病,被好心人收养了,然后也得到悉心医治,被喂食有营养的食物,数月后,原来脏兮兮也很胆怯怕生的流浪狗竟然华丽转身,恢复了健康活泼,也再次相信人类,幸福洋溢。

痛楚藏内心深处

一连看了几个类似的视频,饶有兴趣之余,感觉的确也很治愈。

想起幼年时,雖然妈妈姐姐并非不爱护我,但是每次惹妈妈生气会被体罚,记忆都还鲜明。跟姐姐们玩,我的言行不时也会被嘲笑和打压。

跟那些欢乐在一起的记忆相比,这些受伤、受委屈的小事似乎印象更为深记得。雖然现在我并不会真的对家人怀恨,但相信当年那幼小的身心已经把那些模糊的创伤痛楚藏到了心的深处。

感觉遭同事欺凌

有趣的是,工作几十年了,也到了退休年龄,却发现,有些隐蔽许久的创伤,有时仍会通过工作上与一些女性主管的接触而突然被激活,似乎这副身心对这现在职场里与我没血缘关系的“妈妈”、“姐姐”们,会格外的敏感多疑,比如会觉得她们随时会找我麻烦,找机会对我实施或明或暗的欺凌打压。

实际上,我与她们可能真有矛盾,也可能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想象。可确定的是,那些已结痂的伤口,那些平日感受不到的痛,此时非常的热辣滚烫,甚至快要开裂,沁出血丝。

一天早上梦醒,强烈的焦虑和压迫感又来袭,我感觉到心脏在收缩,胸腔有点颤抖;这时,脑海中却浮现起视频里看过的流浪狗。

多年前在伦敦工作时,曾经历更严重的焦虑,因而去做了多次心理咨询。

职业反映内心渴望

记得第一次与六十多岁的英国咨询医师见面,她先问了我的职业。当时我的工作是援助移民到英国后遭受家暴的华裔女性。

她对我说,我们所选择的职业,往往反映了我们内心渴望能获得的对待。我当年选择了助人的工作,可能表示自己潜意识里其实渴望被帮助。

后来,接触到了心理咨询里的“负伤疗愈者”(wounded healer)一词,有种恍然明白的感觉。投入去治愈别人的人,自己往往也在通过治愈这个行为,疗愈着自己的创伤。

我又想,有时我们看不惯一些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若以此类推,这可能也意味着那人是在委婉表达了其实自己也渴望有人来对其人生给予一些温馨的提醒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