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应对骚动,治本非标/胡逸山博士

上周本地发生因为庙宇拆迁争议而引发的几近暴乱的(互)打、砸(商场橱窗)与烧(车)事件(“抢”则据报没有发生),不过很快平息下来。

一些议论以及坊间普遍认为,这起事件主要是由种族与宗教情绪所引起,是本地近年来种族与宗教对立日益严重的一个表征。而我国首相马哈迪医生针对此事发表文告时则指出,虽然这起事件与庙宇拆迁有关,但并不牵涉种族或宗教课题。



我较倾向于马哈迪医生的看法,但并非因为他是当朝的首相所以他的意见就当然比较有权威、有“份量”。而是依循我在本栏以及其他媒体平台上曾多次表示,无论是在本地、本区域抑或更为广大的世界许多角落,许多从表象上看起来是涉及种族或宗教分歧的课题或事件,追根究底也还是有其社会经济层面为主要起因的。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无论在质或量方面皆有了广大的增长与蜕变。

社会底层抱团取暖

然而这些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的其中一个严重代价,则是各国社会上既得利益的精英阶级与一无所有的几近无产阶级之间,或谓贫富之间的鸿沟不断拉大,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造成社会上的巨大不稳定。在社会经济上相对滞后的群体,因为社会流动性不高,难以获得机遇来攀爬社会阶梯迈入“成功人士”或社会精英的一群,而被固化为劳动付出多但相应收获少的社会底层,在心有不甘而又无力改变自身或家庭际遇之下,当然会与其他遭遇相似际遇者们抱团取暖。而抱这种“团”当然也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身分认同。这种身分可以是种族、可以是宗教、可以是更广义的“文化”,也可以是更为贴身的社会经济困境。



但重要的是,这种共同的身分认同只是一个表象、一个“标”,而其底下还有需要认真治理的、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本”。

就如在本地,以前乡区多为园丘或村落,工人或村民们基于各自的宗教信仰需要,多会在聚居处就地建造一些宗教膜拜场所。这些场所除了提供一定的精神寄托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他们身分认同的重要象征。随着本地经济从农业为主轴逐渐转化为工业化挂帅,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肆城市化后,这些工人或村民的生涯也发生重大变化。他们之前的工作或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然被这所谓“现代”的社会所排挤了,但他们一时之间又难以在这“现代”社会里找到有尊严的立足之地,所以当然趋向于抱团取暖,而许多时候宗教膜拜场所也就成为这些“团”或群体的重要象征了。

触动身分认同底线

而当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牵涉到这些宗教膜拜场所的拆迁,无形中这就触动了这些群体系以身分认同的心里底线了,再加上他们平日所亲身经历的各种贫富悬殊的不公,那么过激的反应,如上述的打砸烧等,就成为他们在极为无助的处境下的一个宣泄的管道了。

在这里不是要把这些打砸烧的暴行合法化或合理化,而是尝试寻找更深一层的社会经济起因。前些年在美国所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以至当下在巴黎街头所发生的暴动,虽然少了宗教或种族的外衣包饰,但与本地上述暴力事件,也还是有其主要是牵涉到无力改变贫富悬殊的起因的。而较为长治久安的解决方案,也还是要正面应对这些社会经济层次的本,而不只是归咎于种族宗教的标。(作者为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高级研究学者)

反应

 

要闻

政府应保护告密者 敦马:否则无人给情报

(布城27日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揭发“州议员集体贪污”事件的告密者,应在2010年告密者保护法令下受到保护,否则他们就不会提供相关情报。

他今午在《赛哈密:理想主义者》新书推介礼的记者会上,受询及此事时说,“我没有跟进(沙巴州政府最近的贪腐丑闻)报道,但告密者必须受到保护,否则他们不会提供情报。”

马哈迪也指出,我国应采用两线制,以防止类似上一届大选后的政治不稳定情况再次发生。

他说,目前的政治格局以“分裂的政党”和“派系”为特点,削弱了任何单一政党组建稳定政府的能力。

“当产生分裂时,你就会变得弱小。这就是巫统目前的情况,它已经分裂出5个政党。

“巫统曾执政逾70年,但如今分裂成5个弱小的政党。当分裂成5个,支持率也会分裂,无法组成足够强大的多数议席政府,单独执政。”

他指出,第15届全国大选凸显这种分裂的危险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从选民处获得明确的授权。

“我们现在的政府并不是人民选择的政府。它是一个不被人民喜欢的政府。”

此外,马哈迪称对副首相兼国阵主席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声指有者试图拉拢国阵退出团结政府的说法,毫不知情。

对于净选盟日前为昌明政府的表现打出“D”分数,他认为,团结政府根本无团结可言。

“我不知道有团结政府。我看见的全是分裂,根本谈不上团结。”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