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应探讨“爱华文,考华文”/林国安

当前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华文厌学情绪较大,教学成效不甚理想,部分学生却步教育会考华文学科考试。

一些文教机构因而宣导“爱华文,考华文”,以“考华文”为“乐学华文”途径,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达成学习目的任务。

实质上,“爱华文”和“考华文”并无合理的逻辑联系,“考华文”也不是“乐学华文”的途径。不合理凸显学习与考试的联系,或衍生“应试”导向学习模式,窄化华语文教育功能,无助于学生学习发展!

我国中小学华文课程教学实施,内蕴民族、社会、教育因素,肩负华文教育教学的多重目的任务,华文学习者还要背负“参加考试以为华文小学储备师资”的历史包袱。学习任务繁杂,心理负担沉重啊!

死记硬背形成厌学

说到学生厌学华文的根源,须要从课程教学制度去探究。目前学校“传递中心”的课程制度,教师一般单向地对学生传授已有明确结论性的“制度化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且通过识记的考核,不容质疑或独立思考。不能胜任这样学习任务的学生,学习自然落伍,厌学情绪严重,甚而逃避学习。

再者,长期以来,中小学华文倾向“学科本位”教学,注重学科知识和抽象原理原则的识记与理解,语文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训练与应用实践的教学不甚到位。

其结果是学生未能全面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规范,无论口语或书面语文表达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病,不少学生甚至还不善于说他们所需要说的话,写他们所需要写的东西,阅读能力也与他们的学习需要不相适应,不能有效运用华文母语学习学科知识。

中小学华文教学成效不彰,须要深刻反思,以对症下药。这或许不是单方面宣导“爱华文,考华文”,鼓励学生参加华文考试所能解决的。

考试从属于课程教学,也对课程教学起着指挥棒作用。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会考华文学科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尚待改革,并不能对华文课程教学发展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另者,当前学校相对严肃的教育氛围,学生面对考试,容不得“轻松以待”,须得“苦学”,“敬畏以待”。“乐学”并不是学生应对考试的应有心态,它是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误区,对学生学习发展没有很大促进作用。

追求“育人”价值取向

华文教育学界须要关注的倒是华文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与学习品质。

具体说来,就是追求华文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关键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热爱民族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文艺审美与生活陶养、道德品质与理想人格、民族文化传承与多元文明互鉴等“语文核心素养”内核,让学生具备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品格与关键能力,成为在国内外跨文化教育情境具有竞争力的终身学习者。

华文课程教学场域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须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学习需求,以学生之心为心,以学生的兴趣为兴趣,指引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方法,增进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民族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造就学生“学会”、“会学”、“爱学”华文,真正学有所得所成,促成个体学习发展。

反应

 

言论

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林国安

最近有论者提询“华教就只是母语教育吗”,认为我国华校“不仅仅是‘学华语’、‘讲华语’的温室”,而要强调“文化教育”氛围;“大马华教不应仅是‘华文语言的学习’,它更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如果还在用‘母语教育’思维来搞华教,恐怕也是很难有共鸣的”。

这是牵涉华文教育核心内涵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与探究。

实质上,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就包括华文母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要素,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能互相割裂。

然而,在现实中,母语教育往往滞留于口号性质的“捍卫”或“维护”,凸显华文教育斗争意识形态的一面。

华文教育须“学科化”

我国华文母语教育须要“学科化”,构建完整学科体系,夯实理论建设和科学话语论述,深化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实践,提升母语学科育人最大价值,以确保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最利便、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促进身分认同、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这已为教育学界所公认和实践验证,无需赘言。

值得关注的倒是近年国际组织关于母语教育教学价值的新论述,例如: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分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应用在初期教育阶段……各民族和土著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富有成效的世界亦很重要。”

2016年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发表献词,指出:“母语在多语言方案中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素。这切合《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第4项重点目标的落实:关注优质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实现梦想,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是奠定优质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订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宗旨即在于强化各国人民的“母语文化意识”,坚定学生学习母语,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信念;鼓励学生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并融入其所承载的文化,自觉深植文化传统,夯实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长盛、永续辉煌。

树立尊崇感自信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建设母语教育、发展母语文化,应该树立这份尊崇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21世纪的学校教育场域,应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

我国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利于各民族语文教育构建“跨文化教育”情境,在尊重、理解文化差异性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华文小学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互异,尤其具备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条件。

首先,华文母语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它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让学生既能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包容吸纳不同的文化精华,扩展文化视野,养成文化宽容心态。

其次,华小致力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创造机会让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其三,华文教育教学要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行为和方式,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