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慧眼分辨网红财经导师/理财农夫

社交媒体充盈着许多以假乱真,自称是财经专家的账号,通过似是而非的言论吸粉。

读者如要分辨导师的真伪,其实就像求学时期选补习老师的资历一样,难道你会跟一个不学无术的补习老师吗?

没实际验证难有共鸣

那么要如何分辨网红导师?

第一,看他分享的文章是否言之有物、有学术性,并已经过其本身实际演练得到有目共睹的成绩。

要知道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财经博主,是很难写得出有共鸣的文字的,因为拷贝人家的言论来发表,始终都是人家的经历,如果本身不走一趟迟早会词穷,就比如谅你说到股神再有本事也不关事,因为你自己先要有本事才是;你又说某某已财务自由可以提早退休更不关事,因为首先你自己要先财务自由才管事,不然还未达到财务自由就到处教人如何达到财务自由,可以吗?

第二,则是看导师平日所分享的生活与意识形态,是否有如其所发布的文章般相辅相成,因为通常已经财务自由的人,会更注重于个人成长多于财富增长,因为财富只是一个让他达到个人成长的工具,而个人成长则包括健康,见识和体验。

写书出版要加分

身体的健康可以通过定时运动与健康饮食来维护,见识则有赖于平时的阅读习惯和对外交流来提升,最后的体验唯有通过旅行来获得,如果能完成以上所提及让身心灵得到升华,定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最后,如果导师有写书出版的话,那肯定要加分,因为写书太难了,又还要经出版商过滤,你得先要把自身的经历背得滚瓜烂熟,再把它融汇贯通才能写得出,要知道没有把理论经过实际操作的作者,是很难写得出字字珠玑的文章的,只能说一些似是而非,抄袭他人的言论,以己度人。

其实,这些假投资真忽悠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映着,即使是在华尔街也一样,时常都有驾豪华轿车的老板,拿着大笔钞票去给搭地铁上班打工的投资经理为他们投资,同样的情况也包括在网络上发表评论的财经作家,还没财务自由却已经在教人如何达到自由,难道不自相矛盾吗?

总而言之,只要记得以上几点或许就能让你走少很多冤枉路,不然小则被真假难辨的财经网红炫到掉入陷阱被割韭菜却学不到半分,大则赔了时间和未来的个人成长的机会,因为见过鬼都怕黑,难免会把所有导师,不管有没本事都先打入十八层地狱,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后到底是谁受损?

反应

 

言论

消失中的中产/理财农夫

最近财政预算案发布有关明年的最低薪资将从1500令吉调升至1700令吉,看到网上相关新闻的留言,大部分都为雇主喊苦,但我认为事在必行,因为基本工资已两年多未调整,物价却早已斗转星移翻到外太空。

这一次再由政府操刀,通过提升基本工资直接拉升企业的经营成本,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赚取微薄利润的企业,如果想要继续在市场上生存,一就苦苦挣扎地把成本转嫁给客户,不然就关门歇业。

这本来就是社会适者生存的现象,跟提高最低工资后会出现于员工之间的汰弱留强现象一样,雇主如不趋向保守,以节省开支暂停请人为前提的话,也会精打细算地把工作岗位让给贤能。所以通过提高最低薪资,间接在员工之间造成竞争不见得是坏事。

至于你我普罗大众要如何应付这一波由政府直接拉升最低工资后所带来的通胀效应呢?我看唯有通过提升自身价值,并以大幅度超过最低薪资的增值为目标,才有望晋级过关。

这尤以中产阶级而言更是挑战,因为他们经常是被政策忽略的一群;薪资本来就高于最低工资,即没在最低工资的调整中受益,生活反而被它拉升后的物价所影响,这是中产阶层不可忽视的收入危机。

勿在理财年纪放弃

当加薪跟不上通胀时,金钱的购买力必定被时间慢慢蚕食,中产阶级会像温水煮青蛙那般,不知不觉地被推向M型社会左边的另一端,相信再多几年,随着经济周期的无限循环,每月最低薪资很快就会升到2000令吉。

到时即使人们想要置身事外也无法逃避,只要一天还活着,就一天要面对通胀的侵蚀。不过很多时候危机即是转机,当危机两字被拆开就是危中有机,胥看是谁当机立断抓准机会翻上一层,抓不住的就只好耐心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当然也有不知不觉不会抓或干脆放弃不想抓的人。

无论如何,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项负责,当你选择了醉生梦死,就别寄望可以安享天年,尤其是当到了退休的年纪还无法言休,摆在眼前只得当“下流老人”(意即从上层滑落到下层的高龄者)这个选项的时候,你就别后悔为何在该理财的年纪选择放弃,因为到时才来后悔莫及或为时已晚了。

渐渐消失的中产本来就是资本主义下的牺牲品,社会阶层本来就壁垒分明只有T20, M40, B40,现在还再细分出T15,如果从上一层掉下去另一层后,要翻身谈何容易?

资产要靠时间累积

中产如要更上一层楼或避免继续下沉,一就是靠原生家庭的赠与,不然就是靠自身努力创业,或让职业得到突破性进展,再不然就是通过投资理財,正确地通过增持资产的方式,游向另一边翻上一层,才不会被时间偷走你的乳酪,毕竟资产是要靠时间累积的,千万别高估了自己短期可以赚到的钱,却低估了长期可以累积的财富。

此次预算案的弦外迷思:别让自己坠入慢慢消失的中产陷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