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技职学校出路不逊大学/章龙炎

最近,高教部部长依德利斯祖索告诉国会上议院,去年总共有5万4103名或22.7%公私立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找不到工作。这当然一方周而复始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大学毕业半年内找不到工作有多种因素。最常听到的是大学生缺乏技能(包括语文与沟通能力)。其他包括大学毕业生不切实际的要求(高薪、多假期、福利多多益善等);有的毕业了要给自己时间“休息”。但这只是有关“半年里找不到工作”的数据,而某些特定科系的毕业生占了较大比例。

四分一的大学毕业生半年找不到工作固然让人担心,但更加根本的问题,我看还是很多人有错误观念,以为上大学是个人受教育的“最高层次”,不问:花三四年在高等教育值得吗?

是的,我国现在有20所公立大学,约43所私立大学、31所私立大学学院以及9所外国大学分校,超过百所大学。这还不包括各种学院。大学为了争取学生,有的当然要拉低入学资格门槛。这一来,很多本来就不适合在大学念书的,也可以成为“大学生”。

“炫耀”物质钱不够用

有个数据或可让你看到大学教育普及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象中美好。根据美国俄亥俄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韦德尔,在2012年,美国有11万5000名清洁维修工人、1万6000名停车场服务员、8万3000名酒保以及3万5000名德士司机拥有学士学位。在美国,有约三分之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是传统上只需要高中文凭或者同等资格人就是可胜任的工作。



美国之所以有这个现象,有学者指出不少进入大学的学生,连中学教育水平都不具备。我们也都知道,有好些大学毕业生出来即使找到工作,但心态却与早期大学生脚踏实地心态有很大差别,一毕业就要在物质享受上“炫耀”,而没考量到财富也需累积,经常“钱不够用”。

高教是“特惠”非“权利”

所以,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为什么有人竟然可以把高等教育的拨款从2016年财政预算案的133亿5000万令吉减少到2017年财政预算案的95亿令吉,当作是政府“不注重教育”。有的是无知当有趣的公告天下:你看,你看,政府没有钱了,连大学的拨款也砍了!

我说这是无知的言论,最主要的依据首先是:高等教育是“特惠”(privilege),不是“权利”(entitlement),严格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支持你读大学。其二,政府减少公立大学拨款,可以当作是大学享有更大自主权的一个步骤。公立大学也需要有“市场导向”——大学总有一些研究项目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的吧!毕竟政府拨款与高教水平并没有必然的正面关系。

我想,面对大学太多(有些人可能说泛滥),那些没能力或者没兴趣上大学的,就不要“被逼”去上大学,可以退而求其次去上技职学校,学一技之长。讲到底,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不就是培养学生有谋生的技能吗?

章龙炎

反应

 

财经新闻

【预算案回响】加强技职教育培训 迎合未来职场需求

(吉隆坡20日讯)2025年财政预算明确体现了政府加强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TVET)的决心,确保本地劳动力为未来行业挑战做好准备。

大马Mahir基金会主席拿督P.斯里甘尼斯认为,政府为参与领养公共技能培训机构计划的行业,提供5000万令吉的配套补助金是明智之举,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私营领域参与教育与培训计划。

然而,他也强调,必须扩大此类举措,以对劳动力的发展产生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我希望私人领域不仅担任合作伙伴,还能发挥主导作用,协助设计课程、提供培训设施,并帮助指导TVET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他向马新社指出,这将有效地缩小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推动更具竞争力的国家劳动力发展。

预算案将拨款从68亿令吉提高至75亿令吉,并符合国家推动技职教育培训的方针。

深化公私合作

对预算案拨款,P.斯里甘尼斯表示,此大规模拨款应聚焦于深化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直接干预,因为这才能够带来更显著的成果,如提升与创新和高科技领域相关的工人市场竞争力和技能发展。

他还表示,政府应更多关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动推动人才和技术的发展,同时减少规模过大且影响较小的营运支出。

“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保预算不仅用于维护管理,还能更广泛且更具实质意义地推动国家经济和人力资本发展的变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