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好公司勿理噪音/黄春梅
最近的股市,再次变得阴晴不定。
本来以为乌云已经散去,结果来了一朵好像更够力的乌云,让这个股市,尤其是马股,愁云密布。
几个月前社交媒体和论坛里牛市冲天的沸腾喧嚣,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更多是问“我的组合亏了多少多少怎么办”。
这个就是股市,有起了就会有落,反映在图表上就是我们看到的仿若心电图的上上下下。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可笑的是,看图表时我们是明白的,可是亲身经历的时候,又是一个故事了。
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千头万绪心情波澜汹涌,进而做出很多不明智的决定,过后回过头来时又后悔不已。

复杂的是人性
所以我们常常说,股市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投资很简单,复杂的是人性。
很多的老手即使在股市十多年,在这样的时刻其实也没有办法完全控制情绪。
因为这是一条永远也学不完的路,所以我们要学会敬畏市场,在牛市时安静地享受资本增值的喜悦,在熊市或调整期耐心地等待春天到来。
那到底要怎么耐心等待呢?嘴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呀,毕竟组合天天见红,看着血汗钱一直在缩水,那感觉烂到爆呀。
的确很难,但建议你可以开始从嘴巴做起。
新加坡投资大师邱缘安曾经说过,你的话语影响你的思绪,进而影响你的情绪,所以避免使用诸如“我的组合血流成河”,“我亏了xxx”。
因为这些字句会创造负面情绪,让你觉得你失去了一些东西,你的投资价值正在下降。
更要避免说“早知道之前就卖了”,没有人有水晶球可以预知市场走向,一旦你有这样的想法,在未来股市稍有下挫或有末日大师又预言股灾要来临时,曾经受过伤的你就会如惊弓之鸟般地售股离场,如此进进出出反反复复,那你就会失去市场犒赏投资者的长期复利的效应。
好公司会闪闪发光
所以请记得,只要你投资的是顶级好公司,任由市场先生怎么软硬兼施,请你不要理会这些噪音,不久后它们都会是过眼云烟,反而你的好公司会如金子般闪闪发光。
想要在股市拥抱万辆黄金,从管好嘴巴开始!
【股势先机】捞底“捞到半山腰”?/陈泽荃
股市里,“捞底”听起来总是很诱人,毕竟谁不想在最低点买入,等着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赚得盆满钵满呢?
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背道而驰。在捞底的路上,等待和煎熬是家常便饭。
更令人焦虑的是,很多投资者发现自己在认为的“底部”买入后,股票继续跌跌不休,最终从捞底变成了“抄在半山腰”。
在股市多年,亲眼见证过一些逆向思考捞底而赚进斗金的投资者,也目睹了捞底到对股市完全绝望失去信心的人。
捞底是一门学问。股市变化无常,充满不确定性。即便有再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也没有人能百分百判断市场的最低点在哪儿。
因此,捞底并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投资策略,它更适合有资金、有耐心、懂得分析、并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底”的不同面貌
在股市中,“底”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对捞底者的要求也不同:
1. 技术性底部:
通过技术分析寻找支撑点,判断股价可能即将反弹。
2. 价值底部:
另基于基本面分析,寻找被低估的优质公司。
3. 市场底部:
整个市场因为大规模抛售而暴跌时,也有人尝试在整体市场低迷时捞底。但这需要有非常强的逆向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在恐慌氛围中买入非常考验信念。
策略与底气
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往往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
捞底并非赌博,而是科学的决策过程。公司业绩稳健吗?跌势是因为行业周期性问题,还是公司监管出了问题?未来几年,公司所在行业的前景如何?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贸然捞底只会增加风险。
2. 资金管理和分批建仓:
股市中,分批投入是控制风险的基本手段。一次性“全押”(all in)不仅心理压力大,还容易因为时机错误而错失修正的机会。
此外,捞底时还需要明确计划:这次出手是为了短期反弹还是长期持有?在达到目标时,能否果断卖出?
3. 情绪管理:
“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当股价下跌时,听到市场的“便宜”论调,很多人会因为害怕错失机会而冲动买入。
但理性的投资者会冷静分析:当前价位是否真的合理?公司未来是否有回升的潜力?
4. 明确目标风险承受能力:
捞底之前要问自己:如果股价继续下跌,我能承受多大的亏损?如果市场反转,我的收益预期是多少?
这种自问能帮助投资者保持清醒,避免在情绪中迷失方向。
5. 注重现金流管理:
在股市动荡时,留有足够的现金是一种保障。一旦捞底失败,投资者仍然有资金应对突发情况或等待下一个机会。
挑战自我认知
捞底不容易,它不仅是一种投资技巧,更是一种对市场和自我认知的挑战。它考验投资者的判断力、耐心和执行力。在捞底成功时,我们能感受到智慧与勇气的回报;而在失败时,也能学会在市场中谦逊和反思。
愿每一次出手,你捞到的都是金子,而不是沙子。毕竟,股市的机会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智慧和冷静的心态抓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