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教师专业发展转型/林国安

日前,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主持发布《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之2022年度报告》,提及有关报告从提高学生成绩、改进教师培训到将科技融入课堂等方面,概述教育发展蓝图对各级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

的确,教育发展大蓝图实施10年以来,各级教育普及率提高、学生参与国际评比表现进步、教育文凭会考城乡成绩差距缩小等,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息息相关。

教师是教学改革主力

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性要素。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促使教学中心的转移、师生教学关系的转换、教师角色和工作内涵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态也发生了变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途径的教师专业培训活动也随之转型。

首先是培训内容以教师发展为本,侧重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不仅仅指导“如何上课”,还有关联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以及如何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升培训实效性。

其次是培训设计关注教师对活动主题的认知、理解、迁移,提供充分研讨、交流、对话的机会,促进参与教师的交互体验、情感参与、主体表达,实现思维碰撞与经验分享。

提高参与度及学习力

其三是参与培训教师能以“学习者”的身分,与活动中的各环节、各要素、各种思想进行积极的对话、反思、批判和重构,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推动教师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从“完成任务”到“追求发展”,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学习力,收获专业成长的幸福感。

除了自觉参与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教师还需要完备本身专业素质结构和提高教学专业性。

当前教师入职,其专业素质结构至少应包含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论基础,并整合为教师职业特有的知识形式(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和教学力,以将学科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为易于让不同背景、不同能力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知识。

将学术内容化为教学

按普通的说法,就是教师要能将学术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能将学术语文转化为教学语文。这是教师教学力的主要体现。

至于教师的教学专业性,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和教学行为上,伴随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概括而言,教师研究“学情”,针对学生实际,对课程教材进行再开发与创造性实施,以切合学生生活世界,产生学习共鸣。

教师既是学科专家,也是学习专家,对学科本质和思维方法,了然于胸,教学设计能启迪学生观察、理解、评析、反思,经历专家一样的思考历程,建构概念或解决问题。

当代教育改革责成教师持续学习与发展教研能力,教育学界乃倡导学科教师组建“教师专业学习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以凝聚具有共同教育理念的学科同侪,聚焦学生学习问题,坦诚交心,不藏私、不评比高下,增能学习,激荡智慧,寻思解决问题方案,形成集体备课成果,示范实践于课堂,相互观课研议,启迪反思,深化认识,释放困惑,扩展教学的经验值,玉成学生有效学习,阔步教师专业成长。

再过两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就要完成实施期,我们期待教师专业发展转型,将为各级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更丰硕成果。

反应

 

言论

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林国安

最近有论者提询“华教就只是母语教育吗”,认为我国华校“不仅仅是‘学华语’、‘讲华语’的温室”,而要强调“文化教育”氛围;“大马华教不应仅是‘华文语言的学习’,它更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如果还在用‘母语教育’思维来搞华教,恐怕也是很难有共鸣的”。

这是牵涉华文教育核心内涵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与探究。

实质上,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就包括华文母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要素,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能互相割裂。

然而,在现实中,母语教育往往滞留于口号性质的“捍卫”或“维护”,凸显华文教育斗争意识形态的一面。

华文教育须“学科化”

我国华文母语教育须要“学科化”,构建完整学科体系,夯实理论建设和科学话语论述,深化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实践,提升母语学科育人最大价值,以确保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最利便、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促进身分认同、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这已为教育学界所公认和实践验证,无需赘言。

值得关注的倒是近年国际组织关于母语教育教学价值的新论述,例如: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分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应用在初期教育阶段……各民族和土著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富有成效的世界亦很重要。”

2016年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发表献词,指出:“母语在多语言方案中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素。这切合《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第4项重点目标的落实:关注优质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实现梦想,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是奠定优质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订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宗旨即在于强化各国人民的“母语文化意识”,坚定学生学习母语,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信念;鼓励学生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并融入其所承载的文化,自觉深植文化传统,夯实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长盛、永续辉煌。

树立尊崇感自信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建设母语教育、发展母语文化,应该树立这份尊崇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21世纪的学校教育场域,应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

我国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利于各民族语文教育构建“跨文化教育”情境,在尊重、理解文化差异性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华文小学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互异,尤其具备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条件。

首先,华文母语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它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让学生既能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包容吸纳不同的文化精华,扩展文化视野,养成文化宽容心态。

其次,华小致力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创造机会让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其三,华文教育教学要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行为和方式,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