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有人依然马照跑舞照跳/许国伟

最近印度如雪崩如海啸的疫情大爆发,不但全球关注,更让人触目心惊。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更提醒,即使印度现在马上加快疫苗接种也已经来不及了,更大的疫情爆发还在后头。

最糟的情况会如何?印度专家根据疫情模型预测,疫情会在5月中达到高峰,单日新增病例会达50万宗。

印度疫情的大爆发,结结实实给大家上了一课。媒体和专家的分析都指出,掉以轻心和松懈倦怠实是关键。

在2020年底,印度官方欣喜宣布,已扭转疫情曲线,到了今年初单日确诊病例和死亡宗数也一路下降。由于乐观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人们都放松了,纷纷举办宗教活动、选举活动、社交活动、娱乐活动……。

最近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当数4月12日有超过200万名信徒,在恒河岸边沐浴庆祝“大壶节”。人数庞大拥挤,多数人都不戴口罩,更不用说社交距离。

医疗资源短缺

之后,印度疫情就大爆发了,而火上添油的是双突变种病毒和医疗资源短缺。

变种病毒加速了传染,也使疫苗效果增添变数,而医疗资源短缺不只是扩大疫情灾难,也让人性最软弱最自私的一面都暴露出来。

从印度官方一再呼吁并制止商家和黑市囤积医疗资源,就反映了这问题有多严重。

即使在灾难面前,依然有人只想赚黑心钱。

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人们涌到医院也无法及时获得救治。眼见疫情加剧,眼睁睁看着亲友死了,而火葬场尸满为患,人们只能被迫在街道、在农地、在住宅空地火化遗体……。

这还不是最悲惨的,媒体报道有老人确诊病情恶化,儿子担心传染给自己,就把确诊的母亲丟在姐姐门外,而女儿也不愿照顾老人,就把母亲遗弃在街头。

为了生存自保,有钱富豪逃往国外,没钱的民众拋弃亲人。大家可能都会责骂他们,但如果换成是我们陷入这困境,我们又会做出什么事?

尽管悲伤一再发生,还是无阻人们喜庆的欢聚。

依然是媒体报道,印度旁遮普省禁止所有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集会,但婚礼活动可进行。结果,就有议员出席还跟一群人载歌载舞,也没戴口罩。

另外,印度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依然有多对新人无视规定,在寺庙入口处举行婚礼,到场的亲朋戚友挤成一团,也没有戴上口罩等等。

印度的疫情大爆发,也一再提醒我们,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我国。

我们也经历了抗疫形势一片大好,然后人们开始松懈;我们也经历疫情反弹时,依然有人马照跑舞照跳。

变种病毒已杀入境,我们唯一的安慰是医疗体系还没崩渍,但压力已经极大。

“政府失败”这句在社媒的标签,反映了人们对政府抗疫措施的不满。

骂政府防疫抗疫措施很烂很差的同时,那么不妨想一想,如果再不自律,再不遵守SOP做好防疫,一旦疫情爆发,局面会如何?

印度给全球上的这一课,就是答案。

反应

 

言论

招牌问题依法处理即可/许国伟

纯中文招牌的课题,再吵下去很可能不再是法规条例和商业操作的事,而是撩拨种族情绪了。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上个星期,在社媒贴文挑起商场的清一色中文招牌,说自己彷佛身处中国。

老人家这一声质疑,已经在撩拨种族情绪。本来老人家贴文碎碎念几句就算了,偏偏吉隆坡市政厅“神助攻”来取缔违例的招牌。

虽然当局事后说明,取缔行动跟敦马言论无关;可“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更别说时间点这么巧合。

这除了让人错觉,敦马有“喊水会结冻”的影响力,也使到中文招牌课题如燎原之火,引起更多人关注和讨论。

同时,也让有心机的政治领袖,找到了炒作的机会。

这几年来,中国餐饮业在我国发展蓬勃,从传统菜系到新颖口味的中国餐馆,有如雨后春笋四处林立。

本来,饮食文化是不同族群其中一个最好的交流方式。但是,如果凡事从种族主义入眼,观感就不同了。

他们不看中国餐馆带动的经济消费,就只看中国资本的入侵;不看中国餐饮带来的饮食变化,就只看中文霸权的问题。

因此必须警惕,不要让政治人物炒作这种狭隘思维,在国内形成21世纪的“新黄祸”论述。

“黄祸”,是19世纪欧洲极端种族主义者,利用人们广泛对黄种人(中囯人)的焦虑与恐惧,极力扩大渲染后制造的“假想敌”,来牟取政治目的。

如今不只巫青团长拿督阿克马,国盟的伊党和土团领袖更是落力炒作清一色中文招牌课题。

这不只是为了本身政治利益,或许国盟也想借这个课题,转移内部为争潜在首相人选的矛盾。

其实,清一色中文招牌的问题,不需折腾闹到这么大的,因为原本就可以依据法规处理。

隆市政厅已经说明,所有商店必须遵守1982年广告法令(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及1976年地方政府法令的规定,所有招牌必须使用国文,也能使用任何语文,但国文文字必须处于显眼位置,字体必须大过其他语文。

隆市厅可低调处理

这风头火势下,隆市政厅可以低调地先通知招牌不符规定的商家,在一定期限内更改招牌,降低课题热度和冲击。

结果,执法单位是风风火火大张旗鼓的取缔,真是白送子弹给政客,给政客再炒作的机会。

这样的“神助攻”,还是免了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