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民族母语教育价值新论(下篇)/林国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学科课程与教学。就语文课程教学来说,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注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提升文化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为了适应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当前世界各国母语教育教学实现转型:课程发展经历“知识导向”至“能力导向”再至“素养导向”的嬗变过程;教学中心正持续从“知识本位”向“语用本位”和“思想本位”转移;教学目标变单一的“语知语能”为“知能情意”的多维度发展。



随着母语教育教学范式转型,其价值取向将致力于让学生通过个体言语实践,掌握基于语用规范、洋溢生命智性活力的母语,立身成人,实现与世界的价值联系,丰富精神生命的内涵。

母语教育教学致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助力,也是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价值贡献。

母语学习优化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反映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包括具备问题意识、思辨分析、逻辑推理、批判质疑、独立思考的系统思考素养,并能行动与反思,选择制定合理方案与策略解决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母语教学纷纷将学习母语与优化思维品质有机结合起来,视学生学习母语为淬砺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建构与运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并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就以阅读教学来说,学生要求阅读、思考、理解、评价文本,其过程贯穿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理解语言文字、判别语言运用,发现文学现象、感受文学形象,批判审视思想内容、梳理想象与联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构建有意义的结论等。这也是炼就母语创新智慧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学习母语、掌握母语的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民族母语教育教学的价值,除了传授、学习语言文化之外,还深刻体现在个体“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群体智慧的开发,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功能健全社会的构建等方面。这对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将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民族母语学校在我国是合理合法、顶天立地的存在!

反应

 

言论

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林国安

最近有论者提询“华教就只是母语教育吗”,认为我国华校“不仅仅是‘学华语’、‘讲华语’的温室”,而要强调“文化教育”氛围;“大马华教不应仅是‘华文语言的学习’,它更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如果还在用‘母语教育’思维来搞华教,恐怕也是很难有共鸣的”。

这是牵涉华文教育核心内涵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与探究。

实质上,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就包括华文母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要素,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能互相割裂。

然而,在现实中,母语教育往往滞留于口号性质的“捍卫”或“维护”,凸显华文教育斗争意识形态的一面。

华文教育须“学科化”

我国华文母语教育须要“学科化”,构建完整学科体系,夯实理论建设和科学话语论述,深化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实践,提升母语学科育人最大价值,以确保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最利便、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促进身分认同、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这已为教育学界所公认和实践验证,无需赘言。

值得关注的倒是近年国际组织关于母语教育教学价值的新论述,例如: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分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应用在初期教育阶段……各民族和土著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富有成效的世界亦很重要。”

2016年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发表献词,指出:“母语在多语言方案中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素。这切合《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第4项重点目标的落实:关注优质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实现梦想,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是奠定优质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订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宗旨即在于强化各国人民的“母语文化意识”,坚定学生学习母语,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信念;鼓励学生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并融入其所承载的文化,自觉深植文化传统,夯实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长盛、永续辉煌。

树立尊崇感自信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建设母语教育、发展母语文化,应该树立这份尊崇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21世纪的学校教育场域,应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

我国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利于各民族语文教育构建“跨文化教育”情境,在尊重、理解文化差异性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华文小学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互异,尤其具备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条件。

首先,华文母语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它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让学生既能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包容吸纳不同的文化精华,扩展文化视野,养成文化宽容心态。

其次,华小致力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创造机会让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其三,华文教育教学要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行为和方式,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