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消失中的中产/理财农夫

最近财政预算案发布有关明年的最低薪资将从1500令吉调升至1700令吉,看到网上相关新闻的留言,大部分都为雇主喊苦,但我认为事在必行,因为基本工资已两年多未调整,物价却早已斗转星移翻到外太空。

这一次再由政府操刀,通过提升基本工资直接拉升企业的经营成本,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赚取微薄利润的企业,如果想要继续在市场上生存,一就苦苦挣扎地把成本转嫁给客户,不然就关门歇业。

这本来就是社会适者生存的现象,跟提高最低工资后会出现于员工之间的汰弱留强现象一样,雇主如不趋向保守,以节省开支暂停请人为前提的话,也会精打细算地把工作岗位让给贤能。所以通过提高最低薪资,间接在员工之间造成竞争不见得是坏事。

至于你我普罗大众要如何应付这一波由政府直接拉升最低工资后所带来的通胀效应呢?我看唯有通过提升自身价值,并以大幅度超过最低薪资的增值为目标,才有望晋级过关。

这尤以中产阶级而言更是挑战,因为他们经常是被政策忽略的一群;薪资本来就高于最低工资,即没在最低工资的调整中受益,生活反而被它拉升后的物价所影响,这是中产阶层不可忽视的收入危机。

勿在理财年纪放弃

当加薪跟不上通胀时,金钱的购买力必定被时间慢慢蚕食,中产阶级会像温水煮青蛙那般,不知不觉地被推向M型社会左边的另一端,相信再多几年,随着经济周期的无限循环,每月最低薪资很快就会升到2000令吉。

到时即使人们想要置身事外也无法逃避,只要一天还活着,就一天要面对通胀的侵蚀。不过很多时候危机即是转机,当危机两字被拆开就是危中有机,胥看是谁当机立断抓准机会翻上一层,抓不住的就只好耐心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当然也有不知不觉不会抓或干脆放弃不想抓的人。

无论如何,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项负责,当你选择了醉生梦死,就别寄望可以安享天年,尤其是当到了退休的年纪还无法言休,摆在眼前只得当“下流老人”(意即从上层滑落到下层的高龄者)这个选项的时候,你就别后悔为何在该理财的年纪选择放弃,因为到时才来后悔莫及或为时已晚了。

渐渐消失的中产本来就是资本主义下的牺牲品,社会阶层本来就壁垒分明只有T20, M40, B40,现在还再细分出T15,如果从上一层掉下去另一层后,要翻身谈何容易?

资产要靠时间累积

中产如要更上一层楼或避免继续下沉,一就是靠原生家庭的赠与,不然就是靠自身努力创业,或让职业得到突破性进展,再不然就是通过投资理財,正确地通过增持资产的方式,游向另一边翻上一层,才不会被时间偷走你的乳酪,毕竟资产是要靠时间累积的,千万别高估了自己短期可以赚到的钱,却低估了长期可以累积的财富。

此次预算案的弦外迷思:别让自己坠入慢慢消失的中产陷阱。

反应

 

职场

【南视界】工作别只为了存退休金

我们经常听到“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史蒂夫西尔博德(Steve Siebold)在其所著《富人是如何思考的·How Rich People Think》一书中,提出100个话题,向读者全面展示:“决定普通人与富人之间身分和财富的差距,并不是身世或是机遇,而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想截然不同。”

首先,史蒂夫西尔博德分析,中产阶级者与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中产阶级者为金钱工作,他们取得的就只是“花费”,并不能借此赚到更多的钱;而有钱人则是完全相反,他们汲汲营营于追求未来的财富,着手取得能继续帮他们“赚钱”的资产。

更进一步来说,中产阶级者就像你我绝大多数人一样,从工作取得收入后,多半是为追求当下的享受,举凡买iPhone、名牌包或是出国旅游逛街血拼等,一旦满足了个人物质慾望,又再继续拼命“为钱工作”,如此存钱、花钱周而复始,容易陷入缺钱甚至负债的无限轮迴当中。

但是反观有钱人创造财富的做法,他们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如何赚大钱的盘算上,以买房的例子来说,重点不是别买房子,而是别买负担不起的房子;换句话说,买得起,就是“资产”,如果买不起又执意要买,那就是“负债”了。

史蒂夫西尔博德强调,中产阶级者与有钱人对于“金钱”的看法与态度迥异,可为是天差地别,中产阶级者有必要好好自我检讨一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