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港台防疫转向“共存”路/陈文坪

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以封城的手段来阻断疫情,出现混乱丛生、民怨载道,为城市管理者敲醒警钟,更引发了官方、社会大众对“清零”与“共存”的不同诠释。

作为定位国际城市的香港,港府一边冀望与中国大陆尽早免隔离通关,另一边却希望能与国际社会继续来往。

由于对入境者采取比大陆较宽松的隔离政策,与大陆通关迟迟无法达成。港府因两边都不着岸而备受批评,被指一边想着与大陆通关,防疫却走“共存”之路。

今年1月,香港疫情在社区爆发,单日确诊曾高达5万6000宗的新高,导致医疗资源被严重挤压,死亡人数也迅速攀升。

面对疫情来势汹汹,医疗资源挤压、护理工作混乱不在话下,但港府及时推行居家隔离措施、放弃全民核酸检测,改为抗原快速自测,派送防疫包给市民,大大减轻了医院、医护人员的负担。

经过3个月的全力抗疫,香港疫情已经受控并逐渐好转,目前日确诊降落到三位数。

港府宣布从4月21日起放宽防疫措施,餐饮业允许更多堂食人数,商企也恢复营业、消闲娱乐也可进行,两大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也开放入园。

还有,面对国际社会的批评,港府也作出调整,取消先前的熔断政策,允许更多航空公司来往香港,重新与海外各大城市联通。居民与非居民入境者的隔离也一律缩短至7天。

港人对“清零”转变

香港经历奥密克戎疫情,也看到上海封城造成的乱象后,港人对“清零”的态度有了一定转变。

换言之,不像早前坚持要港府推行全员核酸检测、社区清零政策。港大医学院教授孔繁毅也指出,香港目前至少有400万人感染,许多人都有抗体,已形成“免疫屏障”,也无须全员检测。

从目前港府推行的防疫政策窥视,走“共存”方向与海外先行联通是首要工作。不过,港府也没有放弃与大陆通关的希望。但迫切性已有所缓解,因大陆多地不时也爆发疫情而封控。

台湾在冠病爆发后,防疫工作获得好评。不过,自2021年4月底,疫情在社区爆发,防疫警戒提升至第三级,离全面封城的第四级只差一步,导致因冠病致死人数超过800人。现在,无孔不入的奥密克戎也在台湾传播开来,让社区“清零”变得是一种高昂的代价。

推行“新台湾模式”

面对后疫情时代,台湾政府在4月3日也对抗疫防疫调整为“新台湾模式”防疫。行政院长苏贞昌提出的“新台湾模式”是正常生活、积极防疫、稳健开放。让防疫与经济并行,虽然会让确诊数增加,但99.7%都是轻症或无症状,医疗量能能够负担。

蔡英文总统对“新台湾模式”防疫更是说得直接,“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轻症”。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对“新台湾模式”防疫用数字进一步阐述,确诊人数日增1500例,就对轻症、无症状者启动居家隔离措施。要求地方政府加以因应。防疫已转向走“共存”之路。

至4月24日,台湾单日新增已上5000起确诊病例。防疫已推行轻症者居家隔离措施,如3天隔离、4天抗原快速自测管理。

“新台湾模式”防疫宣布后,台湾部分朝野人士、长照组织、不明民众、海外一些媒体都大肆抨击这一政策是不顾人民的卫生健康,是向疫情“投降”的消极策略。

狮城是最好例子

其实不然。以新加坡防疫经验,这才是积极的、可持续性的。让人民可以走出疫情阴霾,走向新常态生活之道,是科学防疫的方法之一。

如果不参照西方与冠病共存的防疫措施,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可参考的防疫例子。

回顾当初,许多民众、海外一些媒体人都“炮轰”新加坡政府防疫是在“躺平”,放任疫情在社区传播,危害人民生命,必将出现高死亡率现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结果却恰恰相反,新加坡因冠病的死亡率不但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在防疫期间,人民生活没有多大影响。

4月26日起防疫除了室内保留戴口罩外,其他已恢复疫情前状态。完成接种疫苗者入境新加坡免检测、免隔离,夜场歌照唱、舞照跳。新加坡已向全世界开放边境。

可见,港台在防疫策略先后转向“共存”之路。科学防疫,必须坚持到底。

反应

 

灼见

各界谴责教堂伤人事件/陈文坪

宗教和谐,是国家、社会、社区安宁的重要一环。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领导人都不时向人民提醒宗教和谐的重要性;更重要一点是各宗教之间的彼此来往,以增强互信,及相互了解。

11月9日傍晚约6时,狮城宗教场所发生一起不幸事件。武吉知马圣若瑟堂(St Joseph's Church)举行儿童弥撒时,57岁的本堂神父李光兴被刺伤。一位37岁男子过后被捕。

事件发生后,震惊狮城各界。最主要是伤人事件发生在神圣的宗教场所,而且还是在弥撒中。

媒体报道后,各界都纷纷加以谴责,并呼吁信众保持冷静。警方也在当晚召开记者会说明案件细节及从干案男子身上搜到多件凶器,让人们了解整个事件过程,避免不必要的猜疑。

守望相助相互支持

新加坡宗教联谊会在深夜发声明,对当天傍晚李光兴神父在弥撒期间遭刺伤事故表示十分不安,并促请公众在这个困难时期给予天主教徒支持。宗教联谊会文告说:“我们向来展现宗教间的同情和社会凝聚力,现在更是如此。让我们保持冷静,在爱与团结中携手同行。”

各宗教组织也纷纷发文告谴责这起伤人事件。如新加坡锡克教咨询理事会、基督教全国教会理事会、佛教总会、全真教化协会、回教理事会、印度教基金管理局、印度教咨询委员会等都各发表公开信强烈谴责这起暴力行为。体现了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守望相助,相互支持。

黄循财总理、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部长唐振辉等政要也在社媒发文谴责,并呼吁人们保持冷静和团结,以新加坡人的和谐与坚韧精神为彼此提供支持。

回顾过去,新加坡不时举行跨宗教对话与活动,让彼此间增强互信与了解。每当国家、社会遭遇一些灾害、困难时,各宗教团体都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各宗教领袖也会同台,为发生不幸的事件一起为社稷消灾、祈福,来安定民心。

如2020年10月,Covid-19疫情下,新加坡天主教会大力推动各宗教团体和平共处与合作,致力于为和平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去年10月,以巴冲突越演越烈,本地百位宗教领袖和新加坡宗教联谊会会员举行跨种族祈祷会,大家齐聚一堂,为受影响民众祈祷希望带来安全与和平。

共同维护种族和谐

更早前,新加坡某中学发生学生伤亡事故,本地各大宗教领袖也一道为这起事件举行特别祷告仪式,为新加坡的安定与所有学生的安全祝祷。反映了狮城社会的团结、包容与和谐精神。

狮城教堂发生伤人袭击事件后,各社群、宗教领袖纷纷谴责暴力袭击,呼吁民众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多元种族的和谐相处,人民和睦生活。这是值得肯定的,更是互信的基础。

东南亚国家是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社会,各族群、宗教互相来往,互相认识、相信彼此是长期的任务。

一旦当地发生什么袭击的不幸事件,至少能缓和所引发的种族和宗教的紧张情绪。因此,跨族群、跨宗教对话等活动,在民间团体必须持续不断进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