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略论马智礼“教学好玩”论/林国安

我国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日前发表视频谈话,表示将致力于教育制度改革,摈弃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填鸭式教育,让学习和教学变得好玩又愉快。

马智礼的谈话显然是针对当前“教师教学不愉快”和“学生学习不快乐”的现状而发。



先看教师教学如何不愉快。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2013年对世界34个国家(经济体)200余所初级中学10万7000名教师和校长进行“教与学国际调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 TALIS )结果,虽然95%我国初中教师表示对工作感到满意,但从所承担职务分析,其工作时间量是超过TALIS 平均水平的。

我国初中教师每周平均工作45.1小时,高于TALIS 平均(38.3小时);我国初中教师每周批改作业(7.4小时)、处理行政作业(5.7小时)、参与学校管理(5小时)、指导课外活动(4.9小时)、进行家校沟通(2.4小时)的时间都显著高于国际均值。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初中教师平均70.8% 的课堂时间用于实际教学,低于TALIS 平均(78.7%),但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和处理行政作业的时间分别为17.5%和11.5%,都超出TALIS 平均值(12.7%;8%)。我国教师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显然有待提高。

马智礼也已意识到须要改善教师职务和减轻教师工作负荷,包括减少班级学生人数,聘请助理教师协助教学,减免教师行政与管理业务,让教师教学愉快,专业成长,生活健康。这应该可以对症下药吧。

再看学生的不快乐学习。当前沉重的书包,几乎压弯年轻个体的脊梁;深奥难懂、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难展欢颜;为应试而“题海”搏斗,泯灭学生个性发展。



追求教育的真善美

归根究底,“异化”的教育制度,衍生“逃避学校”的教育“不适应者”,自我流失,沦为学习的“逃兵”。“传递中心”的课程制度,要求教师单向传授具有明确结论性的“制度化知识”,强调面向全体和一统性,缺乏适应个性差异的灵活机制,而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再通过记忆知识评定,不容质疑或独立思考。不能胜任这样学习任务的学生,学习自然“落伍”,衍生对课程文化的叛逆和学校文化的对抗,遑论“学习的快乐”!

学生是教育的重要资本,当代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以人为本”的学习者,促成“成功的个人生活”与“功能健全的社会”,岂能因学生学习的不快乐而沾污教育的神圣使命,滞后社会的发展 ?

马智礼倡导“让教学变得愉快又好玩”,自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玩玩乐乐,随心所欲,追求快感的获得。毕竟,“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的成功与愉悦,是建立在艰苦探索与辛勤苦学的基础之上的;盲目“减负”,也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为让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快乐学习,关键在于追求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真、善、美。

教育的“真”,说的是教育的科学性,即明确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合理配置;和谐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关系的构建,以有效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功能。

教育的“善”,是指教育具有崇善性,体现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升华的价值需要。现代社会对教育之善的追求,在于促使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所有学生成为完善的人。其次是实现教育民主,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自主发展,潜能得到开发,主体创造性获得激扬,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育者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利于缔造和谐友善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的“美”,即教育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教育艺术,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以情化育,感染学生,学生舒展个性特长,把学习当成创造美的过程。这样教与学的成果,就是一件艺术佳作,蕴含内在的欣赏价值,让师生心旷神怡,陶醉于深刻的审美体验,获得教育艺术的愉悦。

追求教育教学的真、善、美,关键在于教育自身的蜕变,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育目的的圆满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妥善处理,教育艺术性的充分挖掘;让教育教学焕发创造的魅力,产生隽永的美感,展现内在的吸引力,这样才能让教师教学愉快、学生学习快乐。

反应

 

言论

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林国安

最近有论者提询“华教就只是母语教育吗”,认为我国华校“不仅仅是‘学华语’、‘讲华语’的温室”,而要强调“文化教育”氛围;“大马华教不应仅是‘华文语言的学习’,它更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如果还在用‘母语教育’思维来搞华教,恐怕也是很难有共鸣的”。

这是牵涉华文教育核心内涵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与探究。

实质上,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就包括华文母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要素,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能互相割裂。

然而,在现实中,母语教育往往滞留于口号性质的“捍卫”或“维护”,凸显华文教育斗争意识形态的一面。

华文教育须“学科化”

我国华文母语教育须要“学科化”,构建完整学科体系,夯实理论建设和科学话语论述,深化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实践,提升母语学科育人最大价值,以确保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最利便、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促进身分认同、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这已为教育学界所公认和实践验证,无需赘言。

值得关注的倒是近年国际组织关于母语教育教学价值的新论述,例如: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分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应用在初期教育阶段……各民族和土著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富有成效的世界亦很重要。”

2016年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发表献词,指出:“母语在多语言方案中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素。这切合《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第4项重点目标的落实:关注优质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实现梦想,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是奠定优质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订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宗旨即在于强化各国人民的“母语文化意识”,坚定学生学习母语,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信念;鼓励学生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并融入其所承载的文化,自觉深植文化传统,夯实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长盛、永续辉煌。

树立尊崇感自信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建设母语教育、发展母语文化,应该树立这份尊崇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21世纪的学校教育场域,应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

我国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利于各民族语文教育构建“跨文化教育”情境,在尊重、理解文化差异性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华文小学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互异,尤其具备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条件。

首先,华文母语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它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让学生既能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包容吸纳不同的文化精华,扩展文化视野,养成文化宽容心态。

其次,华小致力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创造机会让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其三,华文教育教学要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行为和方式,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