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中看我国社会左右之争/甘德政博士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社会就出现两种不同的论调,一派主张要一刀切的全面封锁,另一派主张要尽可能让经济领域继续运作。这就陷入了“要命还是要钱”、“救人还是救经济”的两极化争论。

以卫生部为首的官员,站在部门的绩效指标立场,当然要前者,以便最大程度上切断病毒感染链,保住我国公共医疗体系不会崩溃,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以财政部、贸工部等为首的官员,部门的绩效指标就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和促进贸易表现,当然不希望防疫措施影响到大部分经济活动,否则经济崩盘,很多人保不住饭碗,社会骚乱和国家动荡就在所难免。

从政治学角度来看,这两种观点也包含左右之争。政治上的左派,通常指倾向改革的力量,重视推动社会地位平等的立场;政治上的右派,则是倾向维持既有的传统和秩序,对于改革较为审慎。

经济上的左派,则要求政府干预市场机制,提供应有的社会福利;经济上的右派,则认为政府应顺应社会自由发展,不应干预市场机制。

抗疫和拼经济并重

放在疫情中的社会脉络,主张一刀切全面封锁的“要命派”,勉强归类为左派观点;主张经济活动尽量不受干扰的“要钱派”,勉强归类为右派观点。

社交媒体也反映出民间广大草根群众对这两个观点的分歧。主张一刀切全面封锁的人,骂那些支持经济活动照跑的人,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吸血鬼;但站在企业界立场,每个老板都希望本身的生意在疫情下可以继续运作,虽然要冒病毒感染风险,但没收入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我国政府自疫情爆发以来,一贯立场就是强调抗疫和拼经济并重,出台政策都在上述两个极端中寻找平衡点。

最近国家安全理事会列出在管控令下批准营运的“必要领域”清单,网络上骂声一片,痛斥政府向资本家让步,不顾人民死活。

有者认为,反对这种“半生熟”措施的人,很多都是受薪的打工阶级,以疫情为由,希望能拿到更多“居家工作”机会;赞成“半生熟”措施的人,很多都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工商界老板或“手停口停”的自雇人士,如果经济停摆,吃饭都成问题。

恐重演“啤酒节”风波

贸工部系统刚开放让“必要领域”企业申请管控令期间的营运批准信,很快就因登录人数激增而页面加载缓慢。

有人因此在社交媒体上讽刺那些之前高喊“全面封锁”、呼吁大家自律呆在家的人,身体却很诚实的要尽快进入系统注册以便开工,或者希望可以拿到批准信函到处趴趴走。

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这种口是心非的人数有多少,我们很难说得准,只能从社交媒体上判断大概有这种现象。

无论如何,在我国长期的种族政治脉络下,政治学光谱上的左右意识形态之争,一直都不是大家的关注点,反而本质上是阶级冲突的问题,很容易被政客操弄成种族课题。

刚刚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挑起啤酒厂拿到营运批准信,质问难道啤酒也属于“必要领域”吗?

事实上,这产品的确属于“食物和饮料”供应链范畴内,但这种课题一旦被煽动和政治化后,难保不会重演之前的“啤酒节”风波,引起喝酒和禁酒不同族群之间的激烈争论,对于陷入疫情困境中的我国来说,是非常不幸的撕裂危机。

反应

 

要闻

控诉冠病疫苗致死和并发症 8人向政府及WHO索赔6千万

(吉隆坡27日讯)8名人士指控冠病疫苗接种导致死亡及严重健康并发症,因此向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提起集体诉讼,要求赔偿6000万令吉。

这8人是通过莫哈末再努丁律师楼入禀起诉,并将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前首相丹斯里慕尤丁与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警察总长丹斯里拉扎鲁丁、现任与时任卫生部长、现任与时任内政部长、大马辉瑞及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25造列为答辩人。

起诉人也指世卫与其总干事谭德塞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冠病大流行,是欺诈性且不科学的,并随后批准并建议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全球成员国实施行动管控令(MCO)。

根据《新海峡时报》报道,起诉人称:“他们对冠病疫情提出了虚假和误导性的建议,冠病实际上是一种在实验室制造的人造生物武器,故意模仿季节性流感,并随后建议仅使用有毒实验疫苗来应对虚假大流行。”

诉方还指控,被告均极其疏忽,没有对冠病的有效性和有毒实验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临床研究或适当检查。

“慕尤丁不仅在没有适当调查和检查的情况下接受虚假疫情,还实施了行动管控令。”

他们声称答辩方利用不公平影响、欺诈、不实陈述、隐瞒事实和缺乏充分披露,来确保公众同意他们所说的有毒实验疫苗,这些策略导致包括诉方在内的马来西亚人,在没有充分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同意书。

诉方寻求法庭宣判冠病是假的,是一种人造生物武器流行病,类似于季节性流感。

他们也寻求法庭声明,迫使我国退出世卫组织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并寻求一般、特殊和惩戒性损害赔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