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碳税,不能再等下去/骆雅蕙

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长东姑扎夫鲁日前说,政府不会在来临的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落实碳税。

这无疑让那些期盼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人大失所望。2025年预算案中不会落实碳税,这一决定究竟是技术上的障碍,还是背后有其他原因?   

看看我们的近邻新加坡。这个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碳税,成为亚洲第一个征收碳税的国家。新加坡政府设定了每吨5新元的税率,促使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并积极投资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

不仅如此,新加坡还将碳税收入用于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之相比,马来西亚的拖延让人不禁质疑:我们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还是在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争取时间?

扎夫鲁说,财政部和能源部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来讨论碳税的实施机制。然而,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碳税,为什么马来西亚要花这么长时间准备?是因为我们技术不够,还是因为政治上不愿得罪那些碳排放大户?

碳税本质上是迫使企业和消费者改变行为模式,减少碳排放。

然而,当碳税的推迟被解释为“为了保护企业利益”时,我们不得不质问:政府真正关心的,是公众的未来,还是企业的眼前利益?

扎夫鲁也提到“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既要通过税收来惩罚高排放行为,又要提供奖掖来鼓励绿色投资。然而,如果我们继续推迟碳税,最终可能付出更大的环境和经济代价。

马来西亚还能在全球绿色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吗?还是我们只能看着其他国家一步步走在前面?

先解决燃油补贴问题

在碳税推迟的背后,还有更复杂的社会经济考量。天然资源及环境永续部长聂纳兹米早前指出,在落实碳税之前,马来西亚必须先解决燃油补贴的问题。

政府已经取消了对柴油的全面补贴,并逐步改为针对性补贴,以此作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一部分。但取消燃油补贴和引入碳税的双重负担可能压垮低收入群体,这也是政府在推迟碳税时所宣称的顾虑。

但我们必须直言,碳税收入完全可以用于补贴这些群体,或者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扎夫鲁强调,政府研究实施碳税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工业绿色投资,尤其是在高碳排放行业中。如果不征收碳税,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减少碳排放,反而会因为成本上升而降低竞争力。

但我们要问,政府为何迟迟不愿迈出这一步?

推迟碳税的决定,是技术上的准备不足,还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权衡?政府是否有意让马来西亚在全球绿色转型的竞争中落后?新加坡的成功已经证明,碳税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能为国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机会。

推迟碳税暴露政府短视

马来西亚的拖延只会削弱我们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能力,并损害我们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碳税的推迟,虽然暂时减轻了企业的压力,但也暴露了政府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优柔寡断和短视。

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考量,政府需要在透明度、执行力和公共信任之间找到平衡。

碳税不仅是为了增加税收,而是一种迫切的环保需求,是激励企业和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的动力。

我们不能再等下去了,唯有行动,才能在这场全球环保战役中赢得我们的未来。

反应

 

灼见

需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骆雅蕙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日前在阿塞拜疆巴库开幕,主题聚焦“融资COP”,旨在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设定2025年后气候融资目标,帮助发展中国家。然而,如何确保这些承诺兑现,真正用于减排行动,仍是更大的挑战。

马来西亚此次将重申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并推出涵盖绿色金融和碳市场的七大减排领域。然而,国内在执行方面步伐缓慢。作为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经济体,马来西亚在推动转型时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政府宣称拥有绿色雄心,但因缺乏完备的监管框架,碳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若市场规则模糊、监管不到位,恐引发漂绿行为,进而削弱绿色经济的潜在收益。

全球气候危机日趋严峻,2024年或成最热年,全球气温已较工业化前上升1.55摄氏度,气候灾害频发,对经济和民生构成严重威胁。因此,COP29“增强雄心,推动行动”的口号尤为关键。然而,马来西亚在政策上口号虽响,实际执行力却显不足。全球绿色资本竞争愈发激烈,若政府不加快完善政策和监管,将难以吸引投资者,绿色转型可能流于形式。

国内对绿色政策反应分化。对于普通民众和企业而言,碳税和绿色政策无疑增加负担。若政府未能有效疏导这些忧虑,恐加剧民怨,削弱政策的推行力。此外,媒体及公众对COP29关注度低,全民参与的难度加大,也令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不稳固。

拟2026年实行碳税

此次会议还将就《巴黎协定》第六条进行谈判,力求为碳市场合作机制提供细则。对马来西亚而言,这是重塑国际气候形象的机会。马来西亚计划2026年实行碳税。若能通过《巴黎协定》第六条的推进明确碳市场机制,将助力与全球碳信用体系接轨,并利用碳交易收入支持国内转型。然而,缺乏有效监管恐加剧企业负担,引发“碳泄漏”现象,即企业将生产转移至环保要求较低的地区。政府需完善监管框架,鼓励企业适应政策,并提供财政激励,缓解中小企业和能源密集行业的负担,实现经济转型与减排的双赢。

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COP29是马来西亚调整政策的契机。要在未来气候挑战面前保持主动,马来西亚需将口号转化为具体行动,以实际执行力兑现承诺。当前,各国在气候融资和碳市场规则上的共识难得。马来西亚能否抓住这一关键时刻,以实际行动推进绿色转型,并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仍有待观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