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乡愁/许世平
最近本报一则《老街讲故事》的专题报道, 重新唤起读者对沧桑老街的关注,特别是一些文史工作者自动请缨, 要担任导游,给游客提供导览服务,还倡议给老街注入新元素,给旧街坊创造新的活力。
芙蓉谭阳路衔接至严端路的老街,堪称“和谐街”,因为这里各种教派的教堂寺庙荟萃, 还有附近的萧隆兴街(旧称新加坡街)充满异趣, 街坊还有历史悠久的乡团会馆,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
芙蓉的谭阳街(旧称马里街),是我幼年时生活过的街坊。
小时候,我爱蹲坐在二楼的窗前,观望对面的杂货铺, 看着几个赤膊的大力士,踩着摇晃的桥板, 却如履平地的扛着几担重的白米卸货; 傍晚时分,他们用谷粒撒落地面,设陷阱捕抓鸟雀。
早期没有电视,但通街却播送着“黄昏点唱”的老歌;放学时,街坊扰攘着学童互相追逐的笑闹声, 他们就住在“七十二家房客”式的二楼客栈。
后来,我搬家了,过后再搬家了好几次。 可是,几乎每天我上班或回家,还是会走过这条老街。
老街也慢慢变了,街边的摊档、还有游戏广场早已被拆,很多老铺都人去楼空了。
有时,我会告诉孩子,在这条老街生活的故事;但是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听起来却像谎言。
今天我们生活在陌生人的社会, 大家仅仅在一起挣钱,挣完钱各自回家,谁也不知道谁住在那里。
我们没有老街那种传统生活的群体性,我只是惋惜,在这个网络时代里,我们消失了诗意的栖居。
老街褪色了,年轻一代都变成“生活在路上”的人,这就是我对老街的乡愁。
森州新闻主任■许世平
黄家和:确保未来全球竞争力 新教纲激发孩子才华

朱良义(右)移交纪念品予黄家和(中),左为谢立意。
(芙蓉23日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指出,2027年新的教育课纲将不仅专注于考试及评估能力,而是着重于激发孩子们的各种才华及特长,以确保孩子们未来在全球的竞争力,塑造一个属于大马的昌明世代。
他说,学生无论是来自华小、国小、淡小、华中、国中等学校,都有不同的才华和优点,而该部未来几年的教育课纲中必须强调发挥这些学生们的才能。
他昨晚为“2024年第38届全国华小华语演讲暨笔试比赛接风宴”主持开幕致词时说,除了课堂内外的表现,对于学生们的心理建设,包括塑造爱国精神和团结精神,也是该部未来数年内的方向。
“我们称之为大马未来的昌明世代(Generasi Madani),我们要在昌明政府执政的时候,塑造一个属于大马的昌明世代,以让这些孩子们未来学有所成之后,继续奉献社会,成为国家栋梁。”
此外,黄家和提及,如今华小办学面对新挑战,包括教总同仁每年都有提起关于就读华小的土著学生人数逐渐攀升。
他透露,根据教育部2024年的数据,全国华小的学生总人数为49万786名,其中土著学生有9万零887名,非土著学生则有39万9899名。
土著生占华小18.52%
“换言之,在全国逾1300所华小当中,土著学生人数占比为18.52%,而非土著则占81.48%。”
他说,从这个趋势能够看出无论是巫裔、印裔或原住民同胞,都对华小的办学方针、基本教学设施、学校风气,以及校园内外的表现展现出强大的信心。
他认为,这应该成为继续推动华教的动力,尽管教师们可能会在教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挑战,但相信在华小任职的教师们都充满责任感与高素质,面对的挑战越大,表现将会越好。
工委会主席兼森美兰华校教师会主席朱良义指出,全国演讲及笔试赛已走过38个年头,该项赛事不仅是华文教育的一项传统,更是学生提升自我、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
他表示,这项赛事的意义还体现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指导老师通过切磋和互动,增进彼此了解,共同体会华文作为一门语言和文化的深远价值。
“为实现更广泛的教育目标,我们有责任延续这一传统,让更多学生受益于这样的赛事。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为他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使华文教育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出席者尚有教总主席谢立意及森美兰华校教师会名誉顾问拿督王超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