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股息税是双重课税/南洋社论

2025年财政预算案对股息收入超过10万的股东征收2%股息税,虽然看似仅针对富人,但在税法的实际操作层面,对大公司、中小企业的股东产生双重课税的结果,带来严重的不公平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股息税是公司盈利已经被征收企业所得税后的再度征税。

根据马来西亚税法,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上市公司税率高达24%,而中小企业则在15%到24%之间浮动。当企业盈利后,扣除企业所得税后的税后利润,才会分配给股东作为股息。

换句话说,股息分配给股东之前,企业盈利早已支付了企业所得税。如果再对股息收入征收2%税,这就意味着股东在持有公司股份、并从其盈利分红中再缴税,实质上是双重课税,侵蚀了股东的收益。

这一做法不仅对上市公司股东不公平,对中小企业尤其不合理,特别是他们通常依靠较少的资源生存与发展。

其次,2%股息税是否能真正有效减少贫富差距和富人优势,也值得深思。

一般来说,股东支付的税款用于支持国家的公共设施与服务,无论贫富皆可公平享受这些福利。富人虽缴纳更多税款,却并不会因此享受更优的公共服务。富人是否应该额外承担国家的财政支出,应是政策设计的关键考量。

然而,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对富人进行不公平的双重课税,尤其是在无差别针对大公司与中小企业的情况下。

一刀切加深企业分化

实际上,中小企业主的收入并非高不可攀,他们的经营状况往往更加艰难,利润较低、资源有限,额外的股息税将直接增加他们的税务负担,使本已有限的竞争力更加削弱。

事实上,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政府去年已针对中小企业实施资本盈利税,如今又引入额外的股息税,意味着中小企业股东的税务负担进一步增加,这无疑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营运资金流转和发展空间。

如果政府的目的确实是希望富人承担更多财政责任,那么为何不将股息税限于大公司的股东,而对中小企业股东予以豁免或降低税率?这是一个可以重新审视和优化的建议。

大公司股东和中小企业股东在税务负担承受能力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盲目一刀切的政策只会加深企业的分化,导致经济系统中原本较为弱势的中小企业更加被动。

回归政策制定的初衷,税务的本质应是公平合理,并非一味追求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来源确实重要,但若以牺牲某一群体的公平利益为代价,政策最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社会分裂和不满。

违背公平竞争初衷

政府在实施税务政策时,必须深刻考量到不同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类企业的经营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股息税本质上加剧了双重课税问题,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一政策将会大大削弱他们的生存能力与竞争优势。这不仅是不公平的,也违背了政府促进经济繁荣与公平竞争的初衷。

我们呼吁政府在实施这项税务政策之前,能全面审视其对不同企业规模股东的影响,从而更合理、审慎地制定税务规则,确保社会公平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提供更为健康的税务环境。

反应

 

名家专栏

如何执行股息税?/万年船

说回上期的股息税,自从财政预算案宣布以后,众说云云,大家最感兴趣,也最担忧的是,如何执行?这要等到正式的汇报才可以进一步剖析。

从首相的宣布和进一步的解说,股息税不止针对上市公司,也同时对私人企业有效。这固然堵死了个人设立有限公司来避开股息税的行动,但也让人们好奇政府如何完成整个过程的监控。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获得股息110万令吉,那么他须要缴交股息税2万令吉。但是,如果他成立私人控股公司,将所所投资的股票转往公司,结果在公司阶段所接收的110万令吉股息是无须缴税的,因为股息税只限于个人。

问题是这公司如何将股息转发回个人。依照预算案的逻辑,公司的免税盈利(这里指收到所投资的公司的已缴税股息)如果以股息的方式派给股东(即个人),那么这位个人还是要缴股息税,所以,兜兜转转,还是没法子避开。

如何监控?

但是,我们好奇的是税收局如何监控这一个过程。因为在记录上,私人有限公司的税务和股息,不像上市公司那么透明,政府如何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来对应所有私人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股息派发?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所以,大家都等着财政部的进一步汇报。

不但如此,股息税到底针对个人收到的全部股息,还是一家家公司的股息分开计算,还是一个谜团。首相是宣布将以所有累积收到的股息为根据。这也引发一个小问题。

投资收息未必赚钱

对于那些长期投资,以收股息为被动收入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不一定有一个完整的方法来记录自己一年所收到的股息,如何将所有股息综合起来,计算自己应缴的股息税,这可能是个问题。我们不知道税收局审核时,如何和纳税人对照所得股息,因为连纳税人自己也可能无法完全收集那些大大小小,零碎的股息。

大马交易所有上千家上市公司,万年船认识的一些上了年纪的投资者,就有很多位投资在几百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这些人并不是大富大贵的T10,而是多年累积下来的战绩。

多家公司也不代表他们必定赚钱,多年下来,有些上市公司是亏到破产,有些是涉及假账问题而倒闭,只有一些剩下来的公司才赚钱或定期收股息。

投资股票是亏盈自负,表面风光,内里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不是外人能够了解的。政府如果单从收到庞大股息来认定这人在股市赚大钱,是不正确的。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