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谁掌控企业生杀大权?/周若鹏

我最喜欢的本地谐星林有信(Douglas Lim)最近发了一段搞笑视频,他扮演政府热线服务员,不管谁来电申请开工准证都拒绝,不过最后老加一句:“不过你去问问贸工部吧,谁知道呢?”

行动管控令期间我的朋友居家上班,他说这是自制,其实要每天去公司都可以,因为他也有贸工部的批准信。他经营电子商务,他当然认为自己是关键服务领域,但你我却未必这么认为。电子商务定义太广泛,这年头有什么不是在网上交易的呢?比如网上卖厕纸,算必要服务吗?

每家公司老板都恨不得天天开工,不然怎么赚钱出粮?大家都自我催眠,相信自己是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共有60万家这样的公司认为自己不营运国家就垮了,踊跃向贸工部申请开工准证,居然有12万家获批。这算什么lockdown?

有人扯后腿弄垮计划

国防部高级部长依斯迈沙比里在社媒发图说:“我关了前门……”引起大家纷纷猜测含义。

我猜嘛就是这个意思,不管团队多么努力,有人扯后腿就能把全盘计划弄垮;连政权都能搞丢,抗疫工作嘛,可说心照不宣。诺希山医生报告说马六甲仅仅一家工厂就有近300宗确诊病例,他没添加什么意见,一样心照不宣。

难免有人滥用批准信

你知道这些批准信能怎么用吗?正规用法是上下班时用来通过警方路检,但不能避免有人会滥用这些批准信去办私事。如果有个不负责任的家伙用批准信去10公里外打包驰名炒粿条,警察是无法判断他的去向的。这12万家公司有150万员工,那是150万个流动的人。

为什么贸工部要把所有焦点集中在它身上呢?仿佛它掌控企业的生杀大权?就算某人说审批过程有15个部门参与也好吧,申请过程集中在不胜负荷的贸工部网站,仿佛它是行动管控中最耀眼的明星。

我那个朋友指示所有员工留在家,那封批准信只备不时之需。

他网卖摄像头,在疫情发生以前曾和他喝酒聊天,问起这个:“为什么那些人明明要拍个可呈堂的,却总不肯买个高清、夜视的好货?”

谁知道呢。

反应

 

灼见

当教育机构参与拍剧/周若鹏

就这天,寰宇电视的连续剧《青春,你好!》启播,这名字不知谁取的,不知和导演陈胜吉有关与否。我总不容易从他的作品名称直接联想内容。 其实《青春》并非阳光明媚,它还挖掘家庭两代鸿沟、不正当交易、自杀、性爱短片等黑暗主题。

在拍摄现场和导演互动的机会不多,倒是在工余有机会闲聊几句,方略知其才学。

我本以为陈胜吉故弄玄虚,现在我认为他是信任观众,信任我们能够思考,能消化有深度的故事,能接受转折所带来的惊喜,叙事不必粗暴直白。

首映礼上总监制李治成说陈导是本地少有能兼顾艺术与商业的电影人,诚然。

幕后故事十分丰富

导演是作品的灵魂人物,但作品不是靠他一人完成的。在开拍以前,总要有人说服寰宇挑战大马的尺度,要让投资方信任剧组能在尺度内拿捏得恰好到处。至于拍摄团队有多敬业乐业,影视业如何推动经济活动,我之前谈过了就不再赘述。

从观众角度来看,一部戏就只是一部戏,娱乐罢了;我有幸一窥幕后,幕后的故事也十分丰富。娱乐媒体如常聚焦演员和拍摄花絮,我倒觉得制作公司韩新影像值得多着墨。

对一般影视公司来说拍剧是日常,而韩新影像背后是大同韩新学院,那是办教育的,怎么去投资拍戏呢?这个问题,也有资深教育界前辈问过韩新陈院长:“怎么去做这不赚钱的事?”这绝对是善意提醒,请万勿把教育当慈善,学院必须赚钱才能营运。

韩新向来以广电科系见称,我觉得韩新成立一家与业界接轨的公司,此举十分可取。通过制作公司接受顾客委托制作各类影视作品,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同时也培养本身的艺人,为学生铺路,像主演《青春》的谢烘霖就是韩新学生。

投资拍摄连续剧尽管不赚钱,但从行销层面上来说赚了口碑(《青春,你好!》真的是好戏),提升品牌印象,让家长学生都对学院更具信心。一个项目当下赚不了钱,不代表所做的事没有价值,未来若更多人加入韩新,培养出更多人才,便是本地影视业之福。比如说,原来陈胜吉导演也是韩新的杰出校友。

我希望寰宇、韩新都能多做像《青春,你好!》这样的尝试,既富娱乐性又不乏社会关怀,信任观众能够欣赏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请你去看《青春,你好!》,有人看,对整个制作团队来说就是莫大鼓励,让大家走得更远。(第一集有我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