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贪与贫/啸天

懂华文字的人一定会写“贪”字,也会写“贫”字;广府话有句口头禅:贪者贫也。

市面上发生的许多骗案,十居其九与这两个字扯上关系,相信有好些人也心里明白,只要有了贪念,就可能踏入被骗的陷阱;即使是这样,还是每天都有人找社会领袖、政党要员开记者会,就被骗这件事细说从头,这样还是于事无补:拿不回失去的金钱财物。



这里唯一的用处是通过这种场合,让新闻界报道一番,以警惕他人勿再上同样的当;可是言犹在耳,不久后又有些人踏入同样的陷阱,失去金钱财物。

新闻界已负起责任,不断把各种各类骗案大事报道,无奈还是有人上了一切都非常相似的骗案,真教人无从解说个中理由。对新闻界而言,有一部分已可背出案情的大概,他们除继续报道下去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每个人都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血汗钱,有关自己钱财的事按理都会谨慎处理,避免丢掉金钱;如果有读报纸或平日多跟朋友聊天,也一定读得不少,听得不少,难道自己心里完全没有防范和警惕吗?

每一则新闻或故事几年都离不开一个贪和一个骗字,不贪图那些本小利大的好处,有人会把头钻进去吗?再从里面爬出来,损手烂脚,要怪谁呢?

有时候也会猜测,这个人是不读报纸的,斗大的标题、大张图片,会不会视若无睹?有人是拿不回钱才醒过来,太迟了,只能把经过公诸于世,请大家不要尾随而已。



报纸每天都出版,几乎每天都读到相似的新闻。

“贪”字一不小心,往往会误写成“贫”。

反应

 

副刊

给自己一个空档

我们都陷入生活杂物的纠结中,有着永远解决不完的生活杂乱。身陷令人目眩神迷的诱惑之中的我们,已经失去生活的主导权,无法脱离物欲与执念,成了笼中穷鸟 ,成了金钱、物质、手机等的奴隶 ,动弹不得!

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我们的心里总是塞不满无限的欲望和奢求。佛法常劝诫我们不贪,可是我们活在这世上无法不贪,甚至不得不贪这些欲念!我们贪婪地吸吮物质、情爱和权欲,像无法停止的列车轱辘地走,没有喂饱的可能。



我们以为在修行上精进不贪,就能让索求无度的心魂收旗卷伞,然而我们所谓的“修”都只是在压抑贪念,殊不知被压在内在深处如猛兽般的贪婪,伺机出笼反扑,给我们带来灾难。

我们都知道贪为苦本,可为何我们无法不贪,而且还贪得理所当然?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看到什么就想要什么”的模式,积累已经变成我们的习惯,轮回之根,因此,欲望的清单不停地扩充,使我们永远不满足。这早已成了我们的生活模式,让我们无法察觉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贪”的模式生活,另一边厢却喊着要修不贪,要知足,这如此矛盾的心理,难怪我们修来修去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以恨自己没慧根收场。

我们从未思维过到底哪里出错了?为何我会“贪”?贪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若我不贪求、不积累,我的内在会造成什么冲击?到底是什么驱使我去“贪”?若我们不去探究贪的源头,只是一味地灭贪,终究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瞎忙白费力气。

我有一位朋友,生意做得不错,不过时常埋怨忙碌,无法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他羡慕我过着写意的生活,他求教我要如何?我们分享了彼此的生活态度,最后我发现人停不下来的原因,是我们根本不想停,任由忙碌的身影填满我们整个生命。他说他停不了因为他无法想像生活太“空”(不管是时间或是空间),内在好像有一个“驱力”不断要自己往外攫取权势、财富、情爱、价值等,没有追求就没有一切。贪婪地填补已成了生活方式,一个理所当然的理由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废物。



会贪因内在匮乏

我们会贪因为内在匮乏。当我们在母亲的子宫时,食物供应不断及有个温暖的空间,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富足。一旦,我们离开母亲温暖的子宫,来到人世间,马上意识到食物输送中断,空间温度不再是恒温,所有一切变得无常未知,内在突然陷入“空虚”状态,心开始焦虑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死命地哭叫,好让有人送上食物和关怀;双手胡乱挥舞,手掌紧握,好似要抓取失去的东西。

这样的经验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里,成了一个无法磨灭的记忆和信念,在往后的生活它形同鬼魅对我们纠缠不清。为了安抚内在匮乏的恐慌,抓取并填补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抓取填补虽然能让我们暂时获得心安,但是心灵的匮乏感无法透过填补来得到治愈,只能透过不断的攫取来使自己暂时免于空虚的纠缠。

我们都知道只要去除贪婪之心,烈焰就能变成平静的池水。因此,我们拼命除贪,告诫自己心要知足常乐,生活要断舍离,活出高尚的清贫。然而在这个过程,我们感受不到真正的安乐,反而更为感到沮丧。我们明知内在有许多欲望,却一一的被压抑到内在深处,更加深内在匮乏感,痛苦不堪。

生活在人间,在匮乏感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获取而削尖脑袋,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不贪”不是真正解决的办法,而是要面对内在老是觉得匮乏的那个记忆。

其实匮乏记忆不是问题,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演练匮乏感觉,导致它成了一个坚不可破的信念。因此,要打破这信念,我们需要培养一个安住“现在、这里”的心,能时时刻刻将我们的心,从匮乏泥沼里拉回到此时此刻。记忆是过去的,唯有我们不断不断地回到“现在、这里”,我们的心才能出现一个空档,好让我们与那个记忆断开,学习不进入匮乏之轮回,如此我们的心灵会越来越强大和清醒,不再无意识地重演匮乏之梦。

要培养安住此时此刻的心不难,它需要有一个坚定的愿心,因为它是要每天练就的功夫,无法一蹴而成。生活上的种种事务都可以成为锻炼心灵的工具,无需往庙里去找。只要我们能老老实实地扫地、洗碗盘等,甚至轻轻松松有意识的呼吸,或者轻轻松松地有意识的坐着,都可以培养我们安住在“现在、这里”之心。

我们常说要善待自己,何不给自己一个空档,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安息于静谧中。这是最好的爱自己方式。

画题:诸行无常 媒介:油画棒

张春源曼陀罗作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